0

孩子,你多久沒走樓梯了?

  診所所在的大樓一樓門口有四層階梯,我總喜歡站在騎樓,看著進出這棟大樓的人們。這棟住商混合的大樓裡,有餐廳、有診所、有音樂教室,所以每天都可以看著要喝下午茶或是做復健的老人家和趕著上課的小朋友在這裡進出,很特別的是,坐著輪椅的老人家到了大門,都會撐著拐杖奮力自己走上階梯,而一兩歲的孩子卻是坐在娃娃車裡讓媽媽吃力地搬著娃娃車,甚至三四歲的孩子走到了階梯下方,直接舉起雙手要媽媽抱抱。是這些孩子雙腳出了狀況?還是爸爸、媽媽們都變成了孝子、孝女,讓孩子根本失去了行走的技巧與能力?

  從兒童發展里程碑來看,一般幼兒在一歲半的時候就可以扶著欄杆上下樓梯,雖然速度緩慢,但這是為了保護自己安全,並且讓大腦整合四肢與身體的協調,藉此建立雙腳行走的基礎。然而在這個凡事講求效率的時代,父母們為了避免幼兒受傷,因此到了樓梯口自然將孩子抱起;又或者覺得孩子上下樓梯太慢、擔心阻礙他人行進,因此感到不耐煩,所以乾脆直接抱起孩子。這些看似疼愛孩子的舉動,卻可能影響了孩子的雙腳力量甚至是感覺統合的發展!

  大腦的發展除了足夠的營養素外,外界的各種刺激更不能少,當大腦接受到外界的各種訊息,像是聲音、影像,又像是走在地上所帶來的地面軟硬的訊息、上下樓梯的高度改變等等,這些感覺資訊可以幫助大腦神經的連結,讓孩子將來對於這些訊息的接受更為敏銳、反應更為快速,同時又可以讓大腦檢測身體各部位是否準備好應付這些環境的變化!臨床經驗中,曾見過一個小女孩從小常被家人抱著,因此雙腳不僅失去站立的力量,而且開始萎縮。

  當我鼓勵孩子多走樓梯時,媽媽總會有許多擔憂,害怕跌倒、害怕速度太快、害怕不用走的而直接跳下來,其實當我們有這樣的擔憂,更表示孩子需要上下樓梯所帶來的刺激,當大腦急迫想要接收這些訊息,就會把該有的規則都忘記了!所以規則的建立必須擺在第一位,對於學齡前的幼兒,我們可以用發號施令「一、二、一、二」的方式讓孩子有規律地走上樓梯,到了幼兒園大班,則可以改為「左、右、左、右」讓孩子在行進之間同時練習左右區分。到了小學,那麼就該讓孩子知道上下樓梯可能發生的危險,讓孩子能夠自我要求與規範。

  雖然讓孩子練習走樓梯有好處,但是別一開始就要求孩子要從一樓爬到五樓,通常建議讓孩子每天至少能夠走一層樓,因此當要到五樓時,可以先走樓梯到二樓再搭電梯,那下樓呢?可以從五樓走到六樓然後搭電梯。而面對孩子連走平地都要媽媽抱該怎麼辦呢?這裡提供一個小妙計:先問問孩子要抱幾步,當孩子回答「五步」,那麼就請孩子先走五步,然後再抱起他走五步,之後放下他再重複前面的問題,而孩子為了要能夠多被抱久一點,相對的他要走的步數也會增加,雖然這樣的方法無法馬上讓媽媽不用抱孩子,但是卻在無形之中減少了媽媽的負擔,並且訓練了孩子行走的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