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任性愛哭鬧?我家也有小霸王? 4情境 教孩子學會控制情緒

媽咪寶貝2013.9

採訪撰文/陳安琪

諮詢/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張旭鎧

小婷和阿偉5歲的獨生女咪咪,從小在爸媽、長輩十足的呵護下成長。最近咪咪剛進入一所新的幼兒園就讀,某天小婷接咪咪下課時,老師婉轉告訴她,今天咪咪在遊戲時間霸占器材、指揮大家的霸道行徑,讓其他小朋友不敢再和她一塊玩……聽到這裡小婷連聲道歉,並允諾回去會和孩子好好溝通。但這已不是咪咪第一次在群體生活中出狀況了,這也讓小婷和阿偉倍感煩惱,家裡有個極度受寵的小霸王,究竟該如何教育呢?

我家也有小霸王?!

不曉得你是否還記得,小時候每當犯了錯,爸媽總是動輒以打罵來管教?而現在的孩子與自己的童年相較,總讓你特別有難管教、壞脾氣的印象?從我們的童年推移至二三十年後的今日,因為現在的家長講求「愛的教育」而鮮少責罰,當手中握有的管教工具減少,加上在多元刺激下成長的孩子特別古靈精怪,自然會覺得現代孩子比以前難教、小霸王現象也更加普遍。

為何孩子變得難管教?

倘若以社會型態來看,有的人會認為孩子難管教是「少子化」緣故作祟,而少子化又以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父母工作忙碌、爸媽不想被孩子綁住這3個原因最為常見。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張旭鎧表示,我們談論的「管教」,事實上「管孩子」和「教孩子」兩者密不可分,家長可能因為繁忙或想休息而降低對孩子的耐心,在下列5種狀況下開始覺得孩子難管教:

(1)家長急於看見孩子學習的成效。

(2)家長一心炫耀孩子對繪畫、音樂等才藝能力,若孩子對學習心生抗拒,家長就會替他冠上難管教的帽子。

(3)殷切期盼孩子成長而不願見他犯錯,孩子心急卻又常受挫,容易因為感受壓力而心生退縮。

(4)家長對孩子的尊重流於表面,雖使用「好不好」、「對不對」等語彙詢問,卻未真正提供孩子選擇的權利,只是引導孩子回答符合自己期待的答案。

(5)為了避免發生危險而過度剝奪孩子探索新奇事務的機會,好奇心得不到滿足更會趁大人不注意反其道而行。

 

你也是「直升機父母」嗎

由於少子化的緣故,父母將生活重心過度聚焦在孩子身上而衍生出「直升機父母」一詞,這些家長就像直升機般不停在孩子的上空盤旋、不時插手打理大小事物,而孩子在過度保護下顯現自理能力低落、生活經驗不足、創造力被扼殺等問題。

父母通常是孩子人生中第一個學習對象,在直升機父母的教育模式下,孩子可能會試圖控制他人,進入群體生活後被認為個性霸道,和旁人難有良好的互動溝通。這時若家長仍未察覺自己和孩子的異狀,反而認為錯誤來自老師或同儕,便會從直升機父母頓時升級成「怪獸爸媽」。這些過度受保護的孩子不知該如何交朋友、沒有嘗試新事物的勇氣,長大後也極度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的情緒發展里程碑

畢竟每個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同,孩子的情緒發展也會出現個別的差異。學齡前兒童各階段的情緒發展大致會符合下列先後順序,家長可參考順序而不要過於拘泥於情緒出現的年紀。學齡前兒童的情緒發展里程碑大致如下:

(1)2~3個月大:開始發展高興、喜悅的情緒,受逗弄時會開心大笑。

(2)3~4個月大:開始會生氣,尤其在肚子餓、尿布濕時情緒特別明顯。

(3)8~9個月大:已經很會和外界互動,明顯有悲傷、害怕的反應,也可能出現分離焦慮的現象,害怕媽媽離開視線、不喜歡和熟悉的人事物分別。

(4)1~1歲半:變得害羞、退縮,這階段的孩子正在學習平穩的步行,見到不熟悉的親友會趕緊躲到爸媽身後。

(5)2~2歲半:開始出現自信心,自信心讓他變得話多、喜歡搶著說話和表演,若這時大人覺得聒噪而抑制孩子的行為,長期壓抑會讓身心發展受阻礙。

(6)3~4歲:孩子出現罪惡感、嫉妒的情緒,做錯事可以和他溝通以釐清對錯。

(7)4~5歲:對事物能感同身受,已經懂得體諒別人。看到別人哭自己也會覺得悲傷,甚至能表示安撫之意。此時已經可以著手替進行生命教育。

(8)5~6歲:懂得未雨綢繆,即便事情還未發生也會顯露出焦慮、擔心,害怕某些行為會引發危險、也憂慮不被別人喜歡。

 

教孩子學會控制情緒

初步了解孩子的情緒發展里程碑後,接下來我們模擬了多種情境,幫助大家正視孩子情緒問題,進一步教導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

情境1 孩子在公共場合為了玩具哭鬧耍賴,這時該如何讓他冷靜下來?

倘若孩子因為想買玩具而在公共場合大哭大鬧,這時家長一面擔心影響旁人,一面又想立即制止孩子,左右為難的情況總讓爸媽尷尬萬分。

孩子想什麼

哭鬧耍賴是孩子表現的行為,行為背後當下的情緒是──我喜歡某樣東西,但是爸爸媽媽不願意買給我,所以現在我非常憤怒、氣到又哭又鬧。

爸媽怎麼做

當下家長要先釐清該處理孩子的行為抑或情緒,畢竟公眾場合還有許多顧客,不應一心想著如何安撫孩子而放任他繼續哭鬧,此時爸媽應該怎麼做呢?張旭鎧老師提出了4個重點:

重點一》整理情緒

首先爸媽要穩定自己的情緒,態度緩和不憤怒急躁,才能真正觀察到孩子的行為變化和情緒問題。情緒本來就需要宣洩的出口,家長不必一味制止孩子哭泣,平時可設計辭彙當作停止哭泣的默契密語,若擔心影響其他顧客可將孩子帶離現場(比方說帶到店外、到百貨公司樓梯間等),待孩子哭完擦乾眼淚,一下子就能順利度過壞情緒。應避免過度壓抑讓孩子把壞情緒帶回家。

重點二》轉移注意力

為避免注意力集中在想要的物品上,此時應帶著孩子離開現場,比方說去上個廁所,因為小朋友喜歡玩水所以拉長洗手的時間,出了廁所就不要讓孩子再回到店家,讓玩具徹底脫離視線。若今天本來就打算要買玩具,出了廁所可以和孩子好好溝通,知道可以買禮物就能比較聽進去爸媽的指示,願意擦乾眼淚乖乖配合。

重點三》用力緊抱著孩子

如果孩子大哭大鬧,但當下沒有辦法將他帶離現場,此時只要提醒他擦乾眼淚別再哭了,接著用力緊抱著他,孩子奮力掙扎也是發洩情緒,短時間內把體力和情緒宣洩掉才能快速冷靜,待情緒緩和後大人應給予鼓勵,讓孩子自己好好說出想要什麼、哭泣的原因,家長再慢慢和他說道理。

重點四》事先預防

如果今天不能買玩具,出門前可以先跟孩子約法三章,若知道孩子看到玩具一定會哭鬧,就避免逛到有陳設玩具的店舖,讓孩子「眼不見為淨」。若已約法三章但孩子依舊吵鬧,第一次犯錯應立即給予提醒,再犯時可以讓孩子選擇:「我們本來就約定好不買玩具喔,那現在要到旁邊休息一下,或者馬上回家?」第三次犯錯則直接帶孩子離開現場。

張旭鎧老師說明,事先訂好規則是因為孩子很聰明會想盡辦法賴著不走,若過於疼愛只警告而不執行,孩子就會頻頻反駁,家長也更難處理問題。平時要讓孩子清楚明白,「好好講」跟「哭鬧耍賴」那種作法成功率較高,孩子會自動選擇有利的方式,家長也能達到孩子不在公共場合哭鬧的目的。切勿讓孩子覺得哭鬧能引起注意,甚至藉此控制爸媽,否則日後更難矯正這個壞習慣。

 

情境2 家中有客人造訪,孩子突然間脫口說出髒話……

孩子想什麼

學齡前孩童突然冒出髒話,其實他們多半不懂髒話真正的含意,只是單純覺得有趣、好玩而模仿他人言語,甚至發現髒話一出口竟可以立即吸引大家的注意,喜歡成為目光焦點的孩子就會不明就裡將髒話學習起來。順道也提醒家長,若孩子跟同儕學到髒話,應盡快向老師反映問題並溝通。

爸媽怎麼做

如果孩子在客人面前說髒話,當下父母一定會覺得十分難為情,但家長若急著處理孩子的行為反而會讓客人更尷尬,建議第一次說不好聽的話當下可以忽略孩子的行徑,接下來家長藉故把孩子引到一旁,和孩子約定好這個場合能說哪些話,但不應直接告訴孩子「什麼話不能說」,否則為吸引注意孩子反而會故意唱反調。

應對髒話3步驟

Step1 忽略:家長不要急著制止,當孩子發現講髒話沒人理會就不會再說了。

Step2 獎勵:聽到髒話時刻意忽略,聽到好話或做正確的行為則不吝給予擁抱讚賞,孩子能自動對比大人的態度不同,逐漸淡忘說髒話。

Step3 預防:即便孩子不以說髒話為樂,但隨著上小學年紀漸長,髒話仍可能從好玩轉變成情緒發洩,此時問題也益發處理不易,因此家長應提早和孩子約法三章,讓他知道哪些好聽的話能讓人開心,什麼用詞又應該避免,建立應對的禮貌。除此,具體的預防方法還有下列兩點:(1)建立替代語:若親子關係溝通良好,家長不妨以其他辭彙替代髒話,比方說「可愛」其實是「可憐沒人愛」,這樣就算鬥嘴旁人聽來也會覺得有趣;(2)培養正確紓壓管道:不應一味要求孩子不說髒話,更要替孩子建立紓壓的出口,常陪孩子聊天、教他塗鴉、唱歌紓解情緒。

 

情境3 正向面對恐懼、憤怒、生離死別

恐懼 做了恐怖的惡夢

幾乎每個孩子都曾經被恐怖的惡夢驚醒,張旭鎧老師建議,若孩子夜間被惡夢驚嚇到,首先要給孩子擁抱和陪伴的支持,等第二天白天再用畫圖、演戲等方式側面了解惡夢的內容、害怕的原因,接著教導孩子如何抒發情緒。另外可以提供孩子有陪伴作用的玩偶、小被子、枕頭,神經學上認為熟悉的觸碰、氣味能穩定情緒,幫助孩子在夜裡睡得更安穩。坊間亦有許多繪本教導孩子面對恐懼、黑暗等,家長也不妨多加利用。

憤怒 手足搶玩具,搶到大打出手

當孩子因為爭執而大打出手,第一步一定要先進行隔離,讓他們分處不同角落或房間反省(兩個對等的環境,避免空間狹小令人恐懼的廁所),孩子冷靜下來大人再介入了解爭執的導火線,之後讓孩子們心平氣和討論玩具分配,若雙方無法達成共識則將玩具交由爸媽保管。孩子討論出共識後家長也要不吝給予稱讚,聰明的孩子能從中汲取經驗,之後若遇上相同情境就知道該以什麼方式應對,也比對孩子空談相親相愛不吵架更來的有效。

生離死別 身邊的親人長輩過世

臺灣父母鮮少和孩子談論生離死別,但成長過程中難免曾遇過這些情境,隱晦不提會讓孩子的生活經驗不健全,也很容易胡思亂想造成陰影。因此,家長無須刻意避諱談論生死,可使用玩偶、繪本等工具引領孩子了解這是無可避免的人生歷程。面對生離死別,家長應帶領孩子正視自己的內在、分享感傷的情緒,當孩子擁有同理心,自然能對別人的難過感同身受,家長可以和孩子正面的解釋,幫助他明白生離死別雖然難過卻不是一件壞事,幫助孩子調適心情。

 

養寵物也能進行生命教育?

有時家長會詢問是否可以藉著養寵物進行生命教育,對此張旭鎧老師表示,如果家中原先就有飼養寵物的確是很好的教材,但無須為了進行生命教育特別去豢養,畢竟活生生的寵物長期相處會產生感情,照顧上也必須格外費心,應以更謹慎的心態應對。4~5歲大孩子已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家長不妨藉著種植物讓孩子體驗生命的成長與凋零,藉此養成珍惜、關懷、負責、面對分離等能力。

情境4 大人太過順從寵溺,導致孩子一不順心就愛亂發脾氣

學習「行為改變技術」

你聽過「行為改變技術」嗎?比方說孩子向家長提出吃冰淇淋的要求,此時家長不要立刻滿足孩子的欲望,而是告訴他:「好呀,可是我們要先收好玩具然後把手洗乾淨,才能夠吃冰淇淋喔!」先讓孩子完成一件重要的事再達成願望。行為改變技術可以幫助孩子從小建立好習慣、延遲享樂的欲望,相同情境到了孩子上小學後,也比較容易培養出自動自發讀書、寫功課的好習慣。

管教態度要同調

家庭教育中,無論黑臉或白臉都有存在的必要性,黑臉可以不怒而威,不須出言責罵或指正只要板著臉就能表現威嚴,而白臉的工作不是保護,而是將孩子推向黑臉,舉例來說,扮演白臉的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你看爸爸(或媽媽)不跟我們講話,他現在生氣了喔!我們趕快把地上的玩具收好!」這時孩子通常很願意聽話,黑臉也因為沒有出手責罰,所以不至於會破壞親子關係。

生氣絕不能傷害自己或別人

讓孩子知道生氣、憤怒等情緒是被允許的,但絕不可傷害自己或別人,也不能隨便亂砸東西。張旭鎧老師提及,他的孩子如果遇上很氣憤的事情,就會回到房間槌槌床鋪,而老師和太太只要聽到「咚咚」的聲響,就知道該進房間處理孩子的情緒,不失是個好方法。

大人v.s.孩子 高EQ化解問題

孩子犯了錯,大人打罵有用嗎

雖然自從開始講求愛的教育之後,家長逐漸減少對孩子的打罵,但「打罵」究竟可不可以存在?張旭鎧老師認為,盡量避免打罵孩子的確是最好的作法,但從孩子的發展學來看,處罰也的確有存在的必要,首先家長要明白懲罰並非自己發洩情緒的管道,也務必讓孩子清楚自己所犯的錯誤、受責罰的原因,之後當孩子再度犯錯,人腦「趨吉避凶」的功能發揮作用會憶起上次的疼痛經驗,能自動避免重蹈覆轍,否則打罵可能僅是皮肉的疼痛而已。

增加對挫折的容忍力

孩子對於錯折的容忍,其實並非與生俱來的能力,所謂面對挫折其實也就是挑戰失敗,孩子擔心失敗會受到嘲笑,所以會覺得挫折難以忍受。

所以如何以正面的方式引領孩子建立對挫折的容忍度,則有下列的方式:

提供孩子成功的經驗:舉例來說,如果孩子疊積木總是跌到第5個就倒下,那家長可以引領孩子疊到第4個之後,讓孩子分享兩次經驗心情上的變化,然後鼓勵孩子要勇敢面對挑戰,讓孩子知道失敗並不丟臉,只要願意再試一次,就一定有成功的機會。當然,在孩子練習的過程中,家長不忘要告訴孩子技巧,讓孩子有機會越來越進步。

鼓勵稱讚要明確具體

如同前段文章所提及,家長責罰孩子必須讓他明確知道原因,而給予孩子鼓勵也同樣要具體、讓他清楚知道優點,獎賞或許只是幾句讚美、一個擁抱,都能從中獲取正面的快樂經驗,下次繼續追求好的表現。

但或許年紀稍大一些,孩子會發現稱讚和擁抱不如禮物實際,家長也會開始擔心孩子對物質的要求變本加厲、越要越多,這些都是家長需要多考量的地方。之前曾有專家表示,給孩子獎勵應避免直接給予金錢,但換個角度想想,其實生活時常需要用到錢,如果家長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理財的觀念,使孩子明白付出心血多寡可以得到相對應的回饋,讓孩子享受數字的累積而不是花錢的樂趣,也體會到爸媽賺錢的辛苦,之後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會多思考購買的需要和必要,是從小培養理財概念的第一步。

幫助孩子建立「同理心」

同理心的重要概念需要從小著手建立,雖然孩子不一定能理解意義,卻可以從簡單的同理心行為開始,比方說看到別人難過可以給他一個擁抱、別人釋出善意願意報以一個微笑等,依情緒發展的里程碑來看,5~6歲就能發展出較為具體的同理心。

家長平時可以鼓勵孩子多觀察他人的面部表情、顯露的喜怒哀樂情緒,再讓孩子自己比較喜歡或不喜歡哪一種表情,如果看見別人有這種表情該如何處理。也可以在家拿玩偶跟孩子模擬不同情緒的應對進退,即便不懂如何安慰別人,也至少避免在別人傷心時還逗弄人家。最後除了感受他人的情緒外,同時要讓孩子明白情緒應該要適度表達,亦不要認為別人的同理心是理所當然,孩子才能在健全心理的狀態下成長。

由內而外,成為有禮貌的好孩子

期盼家中的小寶貝成為有禮貌的好孩子,首先還是需要爸媽以身作則,畢竟言教不如身教,家長親身示範才能讓孩子有仿效的模範。

無論生活大小事,都要讓孩子養成將「請、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掛在嘴邊的好習慣。舉例來說,如果孩子今天講:「媽媽,糖果給我!」這時可以反問:「你是不是忘了說什麼?」讓孩子嘗試自己回想,動腦後仍想不起來再明確提醒孩子忘了說「請」,多思考才能將經驗內化成自己的東西,而不是跟著複誦而已。

在禮貌用語中,其實「對不起」才是孩子最難主動說出口的三個字,孩子不願意主動說對不起是因為覺得面子掛不住,但如果爸媽平時就常將對不起掛在嘴邊,孩子倒也不會對說出「對不起」特別顧慮。道歉後不忘要讓孩子回想剛剛因為什麼原因抱持著歉意,如果可以完整說出:「對不起!我剛剛踩到你了,腳會不會很痛?」就代表孩子明白事情的前因後果,真心對表達自己的想法。願意多說「請、謝謝、對不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管道會越來越暢通,人際關係也會有不一樣的進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