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專注力表現」,還是表現「專注力」?

位媽媽在診間著急地詢問醫生,到底孩子的專注力有沒有問題。醫生從各種臨床檢查中並未發現有任何注意力缺損的現象,但是媽媽卻不相信,於是這個孩子就轉到了我的手中。我請媽媽詳細敘述孩子的不專心表現,媽媽描述著孩子上課會恍神、寫功課沒幾分鐘就起來走動、吃飯非得配「電視」等等現象,的確這些現象會被我們認為孩子不專心,但是看看孩子一付「健康寶寶」的外觀,看起來並沒有因為看電視而少吃東西,再問到孩子的學習表現,媽媽理所當然地說「還好啦!考試都是全班前五名左右!」那麼,這樣的孩子是不專心嗎?

發呆就是不專心嗎?孩子們可是正「專心」想著等一下要玩甚麼呢!

 

們平常對於孩子是否專心的判斷在於孩子的表現,所以孩子上課時看著老師會被認為專心,如果孩子此時看著窗外,那麼就會被認為不專心,然而孩子即使看著老師也有可能在恍神;孩子望向窗外,卻可能聚精會神地聽著老師授課!  像前述的個案,我們後來邀請心理師協助進行智力測驗,發現這個孩子的智力比一般孩子來得高些,也就是說,孩子能輕鬆應付課業,所以根本不需要將大部分的專注力放在課業上,國外文獻也發現,過度要求孩子專心,反而造成孩子過度緊張,而自律神經系統為了平衡生理狀態,反而會更降低孩子的專注力,因此學習將會大受影響。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討論兩個話題

專注力就像照相,鏡頭對著景物還不能稱為專心,必須對焦清楚才可以!
一、什麼才叫做「專注力」?

大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專注指的是對於對於一個目標能夠有持續性的「互動」,像是上課時聽到老師講的內容、看著老師的動作,大腦能夠處理這些訊息,並且思考、記憶這些資訊,這就稱為專心。這樣的表現在臨床上可以利用腦波儀來測量。故事中的孩子在腦波檢測中,同時進行學校的功課,發現無法維持專注力,但是功課寫得又快又好,這可以解釋是因為對於這些課業他已經駕輕就熟,所以不需要特別專注,但是換了高年級的數學及課外讀物,孩子的腦波表現就明顯呈現出高專注力,因此認為孩子並不是專注力缺損的問題,而是我們是否能夠「應材施教」?

二、孩子如果單純地表現「不專心」,該怎麼辦?

多家長因為孩子表現不佳都歸因於「不專心」,於是拼命地尋找專注力訓練課程,其實這是對孩子沒有幫助的!我想信「找出不專心的原因,要比單純訓練專注力來得重要」!像故事中的孩子,媽媽所擔憂的不是專注力問題,而是「行為」問題,我們應該訓練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在教室就應該跟老師互動,寫功課就該持續把功課寫完。其實這就是訓練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知道在不同的場合應該表現出何種應有的態度與行為。

個個案,我從腦波專注力訓練中,藉由腦波的回饋讓孩子自己知道是否處在專心的狀態中,慢慢地孩子就能體會當大人請他「專心」時,他應該怎麼做,並且可以立刻做到!媽媽後來反應,當老師看到孩子上課可以跟老師互動時,老師高興地給他獎勵,而孩子也因為老師的讚賞變得更喜歡學習,並且隨時都能夠表現出專注!這真的值得高興!

本文同步刊登於親子天下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5651&page=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