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讓bobo動起來,活用大小肢體!

從遊戲中練習運用粗細動作

許多媽咪都會形容,這個階段的bobo就像停不下來的陀螺,每天在家裡跑來跑去,跳床鋪、鑽桌底更是家常便飯,深怕他們把家具都掀了!其實,這些階段的孩子,正在練習使用自己的身體,不管是訓練腿部肌肉的跑跳,還是運用手臂的攀爬,bobo們都有很大的活動量需求。如果擔心孩子在家裡「搞破壞」,不如多帶bobo出門活動筋骨,也可以引導他們做靜態的小遊戲,練習手部的精細動作!

(本文刊登於2014/03 No.325 媽媽寶寶)文/李佩璇 採訪諮詢/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職能治療師張旭鎧、台北市吉利幼兒園園長柯秋桂 遊戲設計/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職能治療師張旭鎧 攝影‧化妝髮型/Bingo Bunny賓果邦尼攝影‧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演出/媽咪莊淑娟&bobo謙謙‧媽咪阮馨瑤&bobo瑄瑄‧爸爸尉遲炘、媽咪小朱&bobo小湯

SAM1_3404
觀念篇

伸出小手小腳‧滿足動的需求
順應bobo發展‧準備好安全環境

對成年人來說,被要求「舉起右手」是非常容易的動作,因為我們已經過幼兒時期漫長的學習,從大腦下指令認識身體,支配四肢做各種動作開始,肌肉經過千萬次的演練,才能快速準確的做出「舉起右手」的動作,bobo們正在練習活動自己身上的大小肌肉,因此這段時間會有大量「動」的需求。

 大肢體粗動作發展

一般所謂的大肢體或粗動作,指的是孩子四肢和軀幹的動作,在孩子每個年紀和階段,可以做到的動作不太相同,家長可以依照孩子發展的順序,給予較多練習機會。

 1〜2歲‧多為腳部動作

張旭鎧老師表示,大概從寶寶1歲開始,能夠扶著東西走路;1歲2個月左右,就能把雙手放開,搖搖擺擺往前走。有些發展較快的孩子,大概一歲半時就走得熟練,速度會變快,甚至可以小跑步,但此時孩子還是很容易跌倒,在環境和穿著上家長要做好防護。1歲8個月開始,有些孩子可以稍微抬腳踢到球,代表孩子慢慢培養出單腳站立的能力。

 2〜3歲‧喜歡墊腳走路

在2歲這個階段,很多孩子會喜歡墊腳尖走路,為什麼呢?張旭鎧老師表示,孩子學會站和走之後,常看大人從桌上拿東西,會很好奇上面有什麼,會扶著桌子踮腳尖看,認為墊腳尖可以看得更多,所以就喜歡隨時踮著腳尖走路。另一個原因,墊腳尖時腳和地板接觸面積較小,感覺上走得更快,孩子也會喜歡這樣走路。

建議家長不要刻意制止,這時候的孩子有主見,可能更故意要唱反調,發現孩子墊腳尖時,可以把手放在孩子肩膀上,施一點力量,讓他腳跟可以貼在地上,當孩子正常走路時,記得要稱讚他:「這樣走路姿勢很好看,媽媽喜歡你這樣走路!就能漸漸修正孩子愛墊腳尖走路的習慣。

 留心阿基里斯腱是否過短

若孩子老是墊腳尖走路,比較需要擔心是腳後跟的阿基里斯腱太緊,導致寶寶的腳後跟不能放到地板上,家長可以請孩子躺下,或是趁bobo睡著時,把他的腳板往上扳,讓後腳跟伸展,若發現腳板可以輕鬆往上扳,就不需要擔心阿基里斯腱過短。

 3歲以上‧可騎三輪車

到了孩子2歲半時,腿部肌肉力氣較大,兩隻腳可以同時離地,做立定跳遠的動作。大概到了3歲時,就可以騎三輪車了!有些家長會反應寶貝不會騎車,難道是發展不好?張旭鎧老師指出,任何事情都要經過練習,大概2歲就可以讓bobo使用兩個輪子、沒有踏板的滑步車,是練習平衡很好的工具,若孩子可以兩腳離地滑一段距離,表示寶寶的平衡感不錯,就可以讓他嘗試有踏板的三輪車囉!

 3歲前的孩子‧需要動態學習

在有安全的環境和適當的設備情形之下,只要孩子有意願,建議家長讓孩子儘量運用他們的肢體。張旭鎧老師指出:「3歲以前的孩子,不需要像高中生一樣,專心坐下來學習,他們的學習必須在生活經驗中得到。」例如媽咪想讓孩子明白數字的概念,不是拿著字卡告訴他:「這是1、這是2。」而是要在生活中帶入,比如玩球時,就可以一邊告訴他,不用強迫使用正規思考模式,硬要安靜坐下來學習。

小肢體細動作發展

精細動作專指孩子手腕以下,訓練手指頭活動的動作,若想觀察孩子的精細動作發展,可拿小積木給bobo疊,能夠堆得愈多,代表孩子的精細動作愈成熟,當然,如果從來沒有教孩子堆積木,一個都疊不起來是理所當然,必須要練習才能學會。

1〜2歲‧個別手指開始發展

家長可以觀察到,1歲以前的寶寶抓握物品時,會從小指頭的方向開始抓,直到滿1歲後,才學會用大拇指這一側去抓東西,開始學會用前三隻手指頭包辦了生活中百分之九十九的事情,無名指和小指則是幫助穩定。

1歲2個月後,bobo會學著運用個別的手指,例如把食指伸出來,做「按」鍵的動作,或是以手指表示方向;1歲半的孩子,則可以把吸管插進大約直徑5公分的杯子內;到了1歲8個月,已經能拿粗一點的筆,以抓握的方法握筆,畫出歪歪斜斜的直線,這時手的穩定度提升,可以塗鴉但還不能寫字。

 2〜3歲‧摺紙好開心

滿2歲的寶寶能開始嘗試摺紙,家長先示範給孩子看,bobo可以理解「把紙對齊折起來」,但沒辦法折得很平整。到了2歲半之後,手變得比較有力氣,可以開始使用安全剪刀,要選擇口徑和尺寸較小的,雖然孩子可以用手把剪刀張開,但還不能順利地剪紙。

3歲以上‧可玩串珠遊戲

很多育兒專家都會推薦串珠遊戲,須留意串珠的尺寸,大約直徑1公分即可。串珠其實是很困難的動作,尤其一開始就用珠子和軟軟的繩子,建議家長可以先用黏土和竹筷子做成架子,讓孩子先將串珠放入架子,會比較容易。很多bobo嘗試串珠時,雖然珠子穿過去了,卻沒辦法抓好線頭,珠子一下就溜出來,家長可以先示範給孩子看,在他需要協助時,給予適當的技巧教學。

讓孩子自由發揮

有時家長買了玩具回來,但孩子卻不依照原本設計的方法去玩,比如串珠一回家就撒了滿地!張旭鎧老師建議,儘量不去設限孩子要怎麼玩,若家長苦苦相逼,規定只能用固定的方法操作,孩子就把玩具「打入冷宮」,因此,在玩具的選擇上就需要花點心思,觀察孩子對何種類型比較有興趣。

家長篇

家長陪伴‧是孩子最大幸福
肢體活動有助於智力發展

許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可以「贏在起跑點上」,擔心bobo成天跑來跑去,一點都沒辦法靜下來,是不是日後學習能力就不好呢?事實上,孩子正從每天的遊戲、活動和生活中,讓肢體和智力相互配合,這時家長應該給予更多的鼓勵和多元的刺激。

肢體和智力發展的連結

對此階段的孩子來說,肢體和智力同時發展,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區別,張旭鎧老師指出,肢體必須先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才能應付大腦所給出的指令,有些孩子在活動時,動作顯得比較笨拙,可能是肢體和智力之間的配合還不夠熟練,邏輯的概念還沒有成熟。當bobo在玩遊戲,或者是自己在公園活動身體時,其實都是肢體和智力一起練習,家長不需要太執著於孩子的智力要提早訓練,甚至送bobo去上很多的才藝班,都不見得有很大的成效。

動個不停!bobo需要練習

成年人會因為需要維持身材或健康而健身,養成定時運動的習慣,維持身體各部位肌肉的力量,然而對幼童來說,身體上的肌肉不會自己長好,必須透過不斷練習,才能應付日常生活所需。張旭鎧老師直言,孩子從爬到走的階段,就是需要有力的腿部肌肉,背部肌肉、脊椎也必須用力,全身肌肉都有事情做!

因此,在bobo學會走路的技能後,開始慢慢熟練,就會快走、跳躍,甚至奔跑,許多家長對於精力充沛的孩子,每天動個不停,都感到一個頭兩個大!然而張旭鎧老師表示:「這段期間大腦會給孩子指令,讓他們有動的需求,為了及早熟練運用自己的肢體,才能應付未來生活所需,建議家長不要一直阻止bobo,或是強迫他們一定要乖乖坐著,反而阻礙他們肢體自然的發展。」

家中陳設‧簡化家具為佳

早在懷孕的期間,家長就該思考未來育兒的空間要如何規劃,如果家裡有許多藝術品、玻璃製品,或者是容易撞倒的造型燈具,就要考慮暫時收起來。孩子出生後,也要思考建材、寢具和生活用品的材質,是否適合孩子生活,鋪上地毯就不是很好的選項,除了擔心潮濕過敏外,萬一寶寶打翻食物,在清洗上也是很大的負擔,建議可用其他地墊代替。

發育和發展‧孩子有個別差異

家長常把發育和發展混為一談,張旭鎧老師表示,發展有階段性的特點,通常指孩子在某個年齡可以完成哪些事情,但孩子通常會有個別差異,只要按著階段循序漸進發展,都是正常的情形。至於發育則指孩子生理上的變化,身高、體重、頭圍和腿長等,通常只要按照生長曲線的發育,都不需要擔心。

循序發展‧不必擔心

不論孩子的發展或是發育,都會有個別化差異,即使發展順序是跳躍的,只要是向前進而非向後退,都沒有關係,至於為什麼有些動作孩子做不好,可能是生活情境中不需要此項動作,因此沒有練習的機會,或者是缺乏練習的機會,因此,發展指標才會有這麼多項的評估方法,不會輕易認定孩子有發展落後的情形。

遊戲篇

簡單遊戲‧一起玩中學
下雨無處去‧在家也好玩

每個孩子都喜歡玩遊戲,其實在遊戲的過程中,能讓孩子無形中學會運用自己身體,甚至在接觸不同遊戲的過程中,觸發不同感官的刺激,尤其要學習和完成一個遊戲,也需要bobo發揮邏輯思考能力,鼓勵家長多和孩子「玩在一起」!

 part1:適合1〜2歲

剛滿1歲的孩子走路可能還不穩,對身體的控制能力亦不夠成熟,加上此階段孩子的好奇心很強,什麼都想要自己來,會很急忙地要搶過來做,需要特別注意安全的問題。在遊戲過程中,孩子也可能「過嗨」而突然跑很快、跳很高,或是身體往後仰等,因此家長在遊戲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附近環境的安全,也要隨時陪伴在孩子身邊,避免意外。

依家中現有物品做變化

張旭鎧老師表示,這些遊戲設計的初衷,就是希望能讓家長方便,即使沒辦法出門,也能在家運用一些技巧,滿足孩子想動的需求,因此遊戲中若有些物品爸爸媽媽不方便取得,也可以自行做一些變化,只要掌握安全和有趣兩個原則,就可以修改遊戲的規則和使用道具。

大肢體遊戲:推推大球

球類是孩子們的最愛,此遊戲可以訓練bobo四肢大肌肉的力量。如果寶寶走路還不是很穩,可以坐著滾球;已經站得很穩,小跑步也不會跌倒時,才考慮讓孩子站著推球,一定要注意安全。

步驟1準備一顆直徑30至40公分的大球,質地可以輕一點,寶寶和媽媽兩個人對坐,讓球可以在兩人之中推動互滾。一開始寶寶還不懂時,媽媽可以把距離拉近,先示範給孩子看。

步驟2等到孩子適應了之後,再把推球的距離拉遠,有時候球會推歪,這時媽媽可以鼓勵孩子去把球推回來,可以同時練習腿部和手部的肌肉。注意選擇遊戲中的球類尺寸,若孩子站起來後視線會被擋住,就表示這顆球太大了,容易發生危險。

小肢體遊戲:我會投幣

準備50元硬幣大小的塑膠錢幣,或是把真正的50元硬幣洗乾淨亦可,這個大小孩子不容易誤吞,閃亮亮的金色會引起孩子的興趣,接著準備陶瓷的存錢筒,當錢幣丟入後有「鏘!」的聲音回饋,bobo會更有動機繼續玩。

步驟1首先媽媽先拿錢幣投進存錢筒,示範給bobo看,再讓孩子自己試試看,將錢幣投入小小的孔中。若寶寶沒辦法很快地對準,嘗試後有點浮躁,媽咪可以牽著孩子的手,將錢幣投入孔中,先建立孩子的成就感。

步驟2當bobo已經能自行將錢幣投入存錢筒後,媽咪可以自己也拿一個存錢筒,和孩子比賽誰比較快,或是選購形狀配對的積木讓寶寶嘗試。這個遊戲可以訓練孩子拿取、對準和放入的精細動作。

part2:適合2〜3歲

滿2歲的孩子比較會有自己的意見,因此家長除了透過觀察,推測孩子比較喜歡哪類遊戲,也可以在遊戲中加入bobo喜愛的元素,引起他想玩的動機。除此之外,家長口袋裡必須有好幾個備案,如果這個遊戲bobo一下子就膩了,或是故意一直唱反調,可能是真的不想玩,或者是現在情緒不佳,爸爸媽媽可以多嘗試幾個遊戲,轉換孩子的心情。

滿3歲後‧遊戲可較複雜

本篇介紹了1至3歲可以玩的遊戲,滿3歲以後,孩子控制身體的能力較強,就可以玩一些比較複雜的遊戲,張旭鎧老師舉例,為了加強孩子動作的敏捷度,媽咪可以和孩子一起站在鏡子前,大人做各種不同動作,bobo也要和媽媽做得一模一樣;精細動作方面,則可以教寶寶折紙飛機。這些遊戲皆非固定不變,家長可以多發揮創意!

 大肢體遊戲:巧拼連連看

這時孩子走路已經很穩了,甚至可以輕鬆地做跳躍的動作,因此粗動作的部分可以增加一些難度,此遊戲除了練習跨步和跳躍外,也可以讓孩子了解何謂「自制」,必須在巧拼有限的空間中進行,可幫助孩子把動作放輕、做準確。

步驟1首先找兩塊顏色不同的巧拼,擺放在孩子一步可以跨出的距離,鼓勵孩子站上其中一塊巧拼,再跨步到另外一塊巧拼上。如果孩子可以輕鬆做到,接下來可以讓孩子從第一塊巧拼,「跳躍」到下一塊巧拼上。

步驟2當孩子站在第二塊巧拼上時,請他伸長手拿到第一塊巧拼,轉身放到身後,再站起來跨第二步。這個遊戲需要家長的參與,並且設計情境,例如:我們正在海上漂流,一定要踏巧拼才能過;或是家長也在一旁做,用競賽的方式等,讓孩子願意繼續玩下去。

小肢體遊戲:配對我最行

貼紙是訓練孩子精細動作很棒的道具,bobo要能準確地撕下貼紙,再貼到另外一個地方,而且貼紙有許多花花綠綠的圖案,很能吸引孩子。這個遊戲結合了貼紙和拿取小物品的動作,還能練習配對的準確度。

步驟1先拿一張白紙,給寶寶顏色鮮豔的圓形標籤紙,讓他把貼紙隨意貼在白紙上,過程中媽咪要注意,不要一口氣給寶寶太多標籤紙,以免bobo太興奮到處貼。

步驟2準備和標籤紙差不多大,或是再小一點的小石頭,可在水族館買到各種鮮豔顏色的石頭,請孩子把石頭放在剛剛貼的標籤紙上,練習配對和準確放小物品的手指技巧。如果孩子已經很熟練了,可以把小石頭換成紅豆和綠豆,標籤紙也可以換成兩種顏色,紅豆要配紅色貼紙、綠豆要配綠色貼紙,增加遊戲的豐富度。

 Q&A

文/李佩璇 採訪諮詢/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職能治療師張旭鎧

關於大動作的肢體發展,有人說用學步車(螃蟹車)不好,到底可不可以讓孩子使用呢?

張旭鎧老師:新聞上常看到關於學步車的意外,其實都是安全性的問題,例如:從樓梯上跌下去、撞到熱水,或者撞倒東西物品掉落在寶寶身上等,另外則是月齡太小就使用學步車。

學步車使用的時機,大約在寶寶滿8個月之後,孩子的腳已經比較有力,可以把身體撐起來。可以觀察孩子在爬的過程中,已經可以扶著物品站幾秒,這時偶爾坐一下學步車沒問題,而且家長必須隨時在旁陪伴,拿玩具吸引孩子往前走,而不是把學步車當成安置寶寶的工具。

如果太早使用學步車,這時骨骼肌肉發育不夠健全,撐不住身體的重量,關節就會有點歪斜,造成O型腿。因此學步車應該要在適當的月齡使用,且注意安全。

聽說爬行對孩子的平衡感發展很重要,不要讓孩子太早走,如果我的孩子已經想要學走了,必須阻止他、讓他爬久一點嗎?

張旭鎧老師:建議媽媽還是要依照孩子發展的階段調整,若孩子已經想學走了,不需要勉強他只能爬。觀察寶寶爬行時是四個點在地上保持平衡,但站立行走則是靠兩個點來平衡,其實要維持站立的平衡比較困難,在沒有其他外力影響的情形下,比較早學會走的孩子,平衡感不會較差。

如果一直讓孩子維持在四點貼地,比較簡單的平衡狀態下,其實孩子會無法學習進階的平衡,也就是走路,勉強他只能爬,造成孩子的平衡感沒有進步。至於提到爬行有的觸覺刺激,或是速度感的前庭刺激,在學會走路和跑跳後,所得到的前庭刺激也很多。

重點不是爬行多比較好,還是早學走路比較好,而是要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和時間,練習運用自己的肢體,有些寶寶從小被關在嬰兒車或螃蟹車裡,根本沒有空間可以爬,卻很快就學會站,這不是因為爬得少,而是外力造成孩子沒有順其自然地發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