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遊戲是最佳發展解藥 感覺統合好好玩

頁次: 1 2 3 4 5

照料嬰幼兒,除了平時的吃、喝、睡之外,「陪伴孩子遊戲」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除了可以增進親子關係,更能幫助孩子的發展之路更加順暢。「感覺統合」這個聽起來陌生的名詞,其實從日常生活的玩樂中也可以達成,了解之外,也別忘了放下雜誌,與孩子來一場親密的育兒時光。
採訪編輯/黃名瑄 諮詢/專業職能治療師 張旭鎧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醫師 王中豪 參考資料/兒童健康手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發佈) 阿鎧老師10天就看到成效的感統遊戲 專業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著

發展指標,了解孩子「跟上了沒」
翻開寶貝的健康手冊,不難發現其中有部份是附上精巧插畫的「發展指標」,紀錄著孩子在學齡前生命各種階段應該出現的動作表現;每一次帶孩子到小兒科作定期檢查時,醫師們也會快速地藉由某些簡單的動作表現,了解孩子發展狀況。發展指標之所以重要,是由於它不但代表著孩子外顯動作能力,更能從中了解其包括營養、教育等等的進度,反映寶貝腦細胞吸收及增長狀態甚至是骨骼、肌肉發展,從中了解孩子在養育過程中是否需要哪些部分的加強;若醫師或家長越早發現孩子的發展落後,更能在越早的時候找到問題介入。

展指標是統計數字
那麼,發展指標是從何而來呢?專業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說明,所謂的發展指標,是根據一連串腦神經及幼兒行為的研究統計而來,應是大多數嬰幼兒都能夠達成的指標;各種發展指標幾乎都可以從如寶寶手冊、公定發展量表及媽咪們的社群網站中找到。不過,「參考發展指標之外,也應考慮其個別差異。」張旭鎧治療師提醒,每個孩子由於生活經驗及發展狀況不一,不會和發展指標完全相同,以「上下樓梯」為例,現代房舍有許多都是高樓讓孩子幾乎沒有機會走樓梯,除非父母有額外的練習,才會知道孩子的發展是否符合指標。

行為不會無故出現
雖然指標好像說明書一樣清楚,但這些行為事實上並不像植物生長的順序,到了某個時機行為就會自動出現。每一項發展指標的動作,都是考慮爸比媽咪或任何照顧者平時與孩子的互動及生活練習後,會出現的行為統計而定,以孩子「3歲可以騎腳踏車」為例,若事前沒有經過坐腳踏車、雙腳踩踏踏板等等練習,要寶貝在3歲生活那天跨上腳踏車即可騎乘,幾乎是天方夜譚。指標行為除了可以被當作一項孩子成長的參考標準以外,還可以作為家長們了解孩子行為出現的時機,例如知曉寶貝會開始閱讀的年齡,便不會過早要求他們達成「會自己安靜看書」的要求,省去讓父母及孩子承受不必要壓力的機會。

孩子需要父母細心陪伴與觀察
除此之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醫師王中豪提醒爸比媽咪,若想要知道孩子是否跟上發展,「平時的陪伴很重要。」每位醫師受限於看診時間,只能大致上地為孩子作最簡單的檢查,無法即時確切地發現發展上的疑慮,若欲讓孩子及早受到留意及治療,家長們平時就可多花點時間與孩子互動,從中理解寶貝的發展里程碑。互動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最簡單也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和孩子們「玩遊戲」,更可參考發展指標進行類似的活動,以從中了解他們是否能達成量表中的能力。另外,從陪伴小孩的過程中家長們也會漸漸發現每個人不同的地方,不妨從中發掘孩子的優勢,讓好玩的活動輔佐出他們的潛能。

3歲前,發展重要階段
「3歲定終生」這句廣告用詞,相當對許多爸比媽咪來說並不陌生,這句話雖然有其依據,卻不應該被當作恐嚇家長的理由。張旭鎧治療師表示,孩子在3歲以前若接受到豐富的營養及教育等等刺激,其腦細胞將會增長快速,那麼將來學習新事物時,便能出現較快的反應;但所謂的教育刺激不應單單指帶孩子到各「教育機構」進行可幫助大腦刺激的教育活動,讓寶貝接受生活中的各種刺激,如觀察四季變化及蟲鳴鳥叫聲,是更重要的生活練習。王中豪醫師建議爸比媽咪,學習是要養成小孩的好奇心及學習的習慣,而不是照表操課及過於積極努力想看到成果,才能作最有效率且長久的吸收。

6歲到小學前,另一個發展高峰
3歲過後一直到學齡以前,還有一個發展的高峰出現在6歲左右,此時腦神經又快速的增長,如同3歲時期,孩子們經過看、聽、摸等等動作可讓腦中神經增生並產生連結,一旦連結產生,那麼將來學習事物時的效率就會高一點;反之,當大腦的連結被棄而不用時,就會漸漸消失了。張旭鎧治療師認為,此時給予孩子的教育活動,應偏重於感官刺激而非認知學習,才能讓孩子接收到其年齡所需要的刺激。以背頌古詩為例,我們都以為小孩越小開始背頌古文,他會記得越清楚;事實上太小的小孩在背頌時僅受到聲音刺激,所以爸比媽咪們會發現有些孩子唸一唸都不知道唸到哪裡去、且常容易被同音字逗得哈哈大笑。這樣經由聲音刺激的小孩一直到4歲之後,就會因為沒有複習或加強延伸而完全忘記整首詩詞內容,若想讓孩子將聲音轉化成有意義的文字,應在此時加入可刺激視覺的動作或是文字,將來便能讓這些內容內化到小孩的心中。

長遲緩v.s.發展遲緩
在兒童健康手冊裡除了發展指標以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量表,是以身高體重來作紀錄的「生長指標」(在兒童健康手冊內是以「兒童生長曲線圖」的方式呈現),這個指標主要記載了孩子可被量化的身高、體重、手長等等指數,這類的數字代表的大都是孩子在營養部分的吸收狀況,因而影響到包括身高等生理發展。「發展指標」所指的較偏向於幼兒的能力堆疊,較不會以特定時間點以量化的方式測量孩子行為,而是檢視在某個時間範圍內小孩階段性的能力有沒有出現,也就是是否能在適當的刺激下習得某些能力。

長遲緩與發展遲緩相關,但並不相互影響
當小孩出現比指標「慢」的生長或行為時,專業醫師將會診斷他是否出現遲緩的情況,而遲緩又分為生長遲緩與發展遲緩。來考考各位爸比媽咪一句話──「我的孩子長得較矮,所以才會跳不高。」您覺得這是對的嗎?我們有時會誤以為因為孩子先天的生長發育不佳,會使得他在某些活動上進行困難,但根據專家學者們的說法,生長指標與發展指標兩者之間並不存在直接的關係,更不會直接互相影響,若孩子在兩項中皆低於指標,那可能代表小孩本身可能有包括基因、出生時的狀況、神經系統與循環系統的先天缺陷或疾病,導致從生長與發展兩個層面都發現問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