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速度改變,前庭感覺的來源

孩子在教室裡橫衝直撞,回到家後爬高爬低,這樣的狀況是過動嗎?還是好動?活潑?許多家長在諮詢的時候總會問我這樣的問題,而我也常請家長仔細想想,如果孩子是過動,當然就要討論治療及藥物的問題,但是如果孩子只是活潑、好動,那麼就沒有關係了嗎?許多媽媽想了想後都會回答「不!我還是希望孩子能夠不要動那麼多!」因此,判斷孩子的「動」到了甚麼程度並非那麼重要,我們應該探討的是,孩子為什麼那麼靜不下來?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的奔跑、跳躍等大肢體的活動,其實是在跟環境互動的過程中獲得各種刺激,讓大腦藉由處理這些刺激的過程增加腦神經的連結度,這就是「感覺統合」,但是我們為什麼總覺得現在的孩子動得特別厲害呢?這可以從兩個層面來分析

test14一、教養方式改變:過去年代的孩子,如果下課在走廊上奔跑,上課不停扭動身體,老師的管教方式可能是責罵或打手心等處罰方式,孩子為了避免遭受皮肉痛或者老師跟家長告狀,於是嘗試改變自己的行為,讓自己行為更為穩定。然而時至今日推動「愛的教育」,講求以正面鼓勵的方式來教養孩子,如果老師及父母沒有更好的方式,那麼孩子就變得好動、不聽指令了!

二、生活環境改變:隨著城市發展,孩子的活動空間變小了,加上孩子從小的競爭壓力遽增,因此普遍著重靜態學習,孩子的活動時間也變少了。當大腦得不到足夠的感覺訊息時,就會直接「下命令」讓我們開始尋找感覺刺激,所以孩子開始站起來繞著教室走路,老師及父母就會覺得孩子好動了。

目前科學強調藉由「運動」來改善孩子的專注力,其實就是給予大腦各種「動」的感覺刺激,當大腦得到足夠刺激後神經系統就會穩定下來,孩子自然可以安靜學習。那麼該給孩子甚麼樣的運動呢?首先我們要先來了解大腦接收運動訊息的機制,也就是我們的「前庭系統」。

前庭系統位在我們的內耳,一邊各有一組,也就是大家所常聽到的「三半規管」及「耳蝸」等構造,三半規管以上下、左右及前後排列,管中有液體,管壁上有纖毛,當我們頭部與地心引力有交互作用時,例如跳躍、旋轉或奔跑時,管中液體的流動刺激纖毛的擺動,而這樣的訊息傳遞到大腦後,大腦得知我們的動作,可以進而下達指令保護自己,所以這就是大家聽說「前庭系統維持我們的平衡」的原因,就像是當我們絆到石頭時,身體會突然加速往前、往下,這時前庭系統感覺到這樣的資訊傳遞到大腦,大腦判斷我們要跌倒了,於是立即下達指令伸出雙手來做支撐。如果孩子的前庭系統無法順利處理訊息,那麼大腦也就無法下達正確指令,所以有時我們會看到孩子跌倒卻沒有伸出手保護自己,又或者孩子奔跑直挺挺地撞上牆壁沒有減速,這都是對於前庭刺激沒有正確整合處理的結果。

這麼說來,只要讓孩子有得到速度刺激就有前庭整合了嗎?那麼坐火車有沒有前庭刺激呢?深入地說,讓孩子得到前庭刺激的重點並非「速度」,而是「加速度」,也就是要有速度的改變!有過搭乘飛機的經驗嗎?當飛機平穩地在空中等速飛行的時候,其實我們常常忘記自己正在飛呢!這時候雖然我們有在移動,但是由於速度沒有改變,三半規管中的纖毛並沒有獲得刺激,如果這時我們坐在位子上睡覺,大腦就會認為我們沒有在移動!但事實上我們又如何確認我們有沒有在飛行呢?這是加上我們的視覺看到窗外雲朵的移動,加上我們的認知告訴我們幾個小時前登上飛機,而飛機就是會飛行的,因此我們能正確判斷我們的移動。因此並非快速的移動能提供前庭刺激,而是要有速度的改變,像是搭乘遊樂園裡的雲霄飛車或海盜船,並不是因為他們速度很快,而是因為速度的快慢變化較大,才能提供大量的前庭覺刺激。

除了給予前庭覺刺激外,更要能幫助大腦能夠整合訊息!有些孩子喜歡自己原地旋轉,但是卻不喜歡坐上旋轉咖啡杯,這是因為原地旋轉是他可以控制速度及時間的,因此大腦不會覺得恐懼並且能接受這樣的刺激,因此要幫助孩子前庭整合良好,必須要給予孩子喜歡且自己能夠控制的前庭遊戲。那麼有什麼遊戲可以在家中進行,不僅孩子喜歡玩,又不會造成危險呢?

一、拍氣球:讓孩子練習向上拍氣球,並且試著從客廳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為了要注視球的移動,因此頭部會上下擺動,加上行走時的移動,孩子自然獲得前庭刺激。除此之外,孩子在練習控制氣球方向的時候,不僅訓練了手眼協調,更同時加強了孩子的穩定度!

二、床上側翻:以往認為要讓孩子獲得足夠的前庭訓練,應該要讓孩子練習前滾翻,但是這樣的動作常會造成頸部傷害,對於三歲之前的孩子更是嚴格禁止這樣的動作。讓孩子獲得前庭覺刺激的重點應在於是否有提供孩子適當的感覺訊息,並非著重在「做什麼動作」,因此側翻是個安全有能提供足夠前庭訊息的遊戲。讓孩子躺在地板上或是床上,在牆壁邊及床邊放上枕頭或棉被,以避免孩子撞到或掉落。利用側翻的方式從一邊滾到另一邊,可以要求孩子依照媽媽拍手的節拍翻滾,或者計時看看翻滾一趟需要多久時間。

三、戶外活動:家中再好的活動都比不上到戶外跑跑,一方面有陽光的照射,一方面活動空間比家中來得大,孩子更能盡情地跑跳,這樣的前庭整合效果會比家中活動來得有效許多。因此建議每周至少有一天能帶孩子到戶活活動持續一個小時以上(體育課不算喔!),即使是走走逛逛都是不錯的方式。

我們每天都會走動,因此都會得到前庭刺激,而孩子的大腦正在成長,需要的前庭刺激更多,因此如果能將靜態學習的內容轉換成動態方式學習,例如坐在木馬上邊搖邊背課文、讓著客廳邊走邊唸英文等,可能都是不錯的方式喔!

 

Q&A

Q1 Tina從小坐車就容易暈車,即使是在高速公路上,大約只要坐個半個小時的車程就會暈車,有老師說這是感覺統合的問題,為什麼?

A對於一個小朋友而言,坐在車子後座看到的是前方座位的椅背,所以視覺訊息讓大腦判斷我們沒有在移動,但是前庭系統卻感受到車輛移動的訊息,這兩個訊息傳遞到大腦後無法整合,因此產生暈車的現象,這也就是為什麼傳聞當暈車的時候應該開窗或是坐到前座,其實這樣的做法都可以讓視覺得到我們在移動的訊息,大腦自然順利整合,不容易暈車了!

 

Q2 我班上的小希總會在上課上到一半的時候起來「閒晃」,甚至喜歡原地旋轉,每次問她在做甚麼,她卻回答「不知道」,真是令人生氣!倒底她怎麼了!?

A當大腦需要前庭刺激時,就會直接下達命令讓身體動了起來,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由於自我控制能力較低,所以常常就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到處遊走,由於這是潛意識的行為,所以當孩子被老師制止並詢問的時候,孩子會如夢初醒般地不知道剛剛發生什麼事!對於這類的孩子,除了鼓勵她下課多出教室走走外,上課時也可以請她擔任小老師,幫忙老師整理教具或是收作業,讓她起來動一動,反而能幫助她上課更穩定喔!

 

Q3 我們家很重視感覺統合,從小就讓孩子去上感覺統合的課程,每次都讓她盪鞦韆,是不是盪得越高、盪得越久,對孩子的幫助越大?

A 給大腦感覺訊息,就像我們每天要吃東西一樣,我們一天要分三次用餐,不能一次把三餐吃完,因為我們的腸胃會受不了!大腦也是這樣,如果給予過多的前庭刺激,孩子常會出現反應遲緩、臉色發白,甚至感覺想要嘔吐,此時就不適合繼續盪鞦韆了!過度的刺激除了有不好的反應外,長期下來更可能讓孩子不再願意接受這樣的活動,反而得不償失!因此感覺刺激必須適當,過度反而不利於孩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