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W型坐姿,好還是不好

頁次: 1 2

WSitting不會導致O型腿

張旭鎧職能治療師說明,寶寶腿型的發展實際存在著所謂鐘擺效應(在發展成熟前,如同鐘擺的擺動,經過「往左」與「往右」的持續修正幅度後,才逐漸趨於中間位置),從母親懷孕時蜷曲在媽媽腹中,出生後呈現輕微的O型腿,到2歲時逐漸變直、再輕微發展成X型腿,約於3~4歲後才會逐漸發展成正常腿型,但也因為在寶寶腿型的發展過程中,難免遇到孩子呈現W型坐姿的階段,因而使家長容易將O型腿與W型坐姿做直接聯想,事實上,兩者的相關性其實不大,若真要有所擔心,可能與外八的走路方式比較有相關,不過那也必須是每日長時間都處於W型坐姿的寶寶才有這樣的風險。

溫柔提醒搭配技巧性調整

雖然W型坐姿是寶寶發展初期暫時性的現象,但當寶寶出現W型坐姿時,家長仍可技巧性的調整孩子的坐姿,例如:將玩具往他的側邊放,讓他可以順勢的轉過身、鬆開其中一隻腳,變成側坐,而中斷原本的W型坐姿,張旭凱職能治療師認為,許多家長常因為心急孩子的發展,讓自身的期待成為孩子的壓力,即便是調整坐姿的行為,若家長以禁止或喝斥的方式要求,都可能會造成孩子的緊張,也會打擾孩子當下對遊戲的專注力,因此,建議可以技巧性的調整或是以事後溫柔提醒的方式,建議孩子可以怎麼坐;只是若3歲後,孩子仍喜歡且常呈現W型坐姿,除了求助專業了解是否有低肌肉張力的情況外,也可以透過讓孩子多爬樓梯或斜坡來訓練他的下肢力量,否則若有肌肉張力不足的情況,腳踝抬不高,連走平地都會很容易跌倒。

此外,也建議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與其口頭提醒孩子正確的坐姿與習慣,不如透過改變孩子的環境,讓他能邊玩邊訓練身體下肢力量,例如:在孩子遊戲區的牆壁上黏上積木板,讓他可以站著堆疊積木;貼上圖畫紙,讓他可以站著畫畫;外出時,逐漸減少推車的使用,讓他習慣自己走路等。

低肌肉張力症候群

若發現孩子平常總是感覺懶懶的,容易累,走路時都拖著地走,導致鞋子前端磨損,或是總是駝背、喜歡躺著或趴著、有扁平足、席地而坐時不愛盤腿坐、會用雙手撐著地板、兩腿向前伸或採W型坐姿等情況,建議家長可帶孩子前往復健科了解孩子是否有肌肉張力不足需透過特定訓練來矯正的情況,只是3歲之前,因為孩子的肌肉張力都還在發展中,所以3歲之後所下的診斷或比較準確,且在6歲之前是黃金治療期,只要定時帶孩子進行復健,並在家中加強指定訓練,都能讓孩子的肌肉張力發展持續進步。

全身張力訓練

從孩子開始會爬行之後,為了滿足孩子的探索,爸媽會開始在家中鋪軟墊,讓孩子可以在地面上爬行、遊戲,對家長來說,陪孩子在地上遊戲雖然開心,但對於不習慣在地面活動的成人而言,卻容易讓脊椎感到負擔、造成腰痠,張旭鎧職能治療師建議,當孩子逐漸學會走路與站立,大約2歲左右,就可以為孩子準備小桌子與小椅子,慢慢引導孩子坐在椅子上遊戲,一方面可藉機調整孩子的W型坐姿,另一方面也能讓孩子的遊戲範圍從二度空間變成三度空間,並減輕家長的身體負擔。除此之外,家長還能夠透過下列方法,幫助訓練孩子的全身肌肉張力:

1.訓練腰背力量:給孩子一個沒有靠背的小板凳,讓孩子遊戲時學著挺直自己的身體,如果還是駝背,就讓板凳靠牆壁,讓孩子靠著牆壁挺直身體,並在身體與牆壁間放一條掛有鈴鐺的毛巾(使毛巾掉落時擲地有聲),和孩子比賽誰的毛巾先掉下去誰就輸了。

2.訓練全身張力:讓孩子學小狗爬行,因為學會站立後,進階的跳躍與行走仍需全身張力的建立,透過小狗爬行,或準備紙箱做成隧道,增加孩子的遊戲樂趣,以達到訓練的目的。

3.訓練上背部、肩頸與手部力量:確保桌子或椅子底下已擦拭乾淨,貼上圖畫紙,讓孩子能鑽進去仰頭塗鴉,訓練孩子的後頸部力量,除了張力訓練,其中的額外好處是:現在孩子為了念書、玩手機,低頭的機率太高,若後頸部的肌肉力量沒有從小建立,日後低頭的頻率多了、時間久了,反而更容易造成頸部傷害。

不讓高度期待破壞親子關係

因為臨床上接觸過許多孩子,張旭鎧職能治療師明白家長的態度對孩子的復健具有關鍵性的影響,他觀察發現,當家長無法放鬆、抱著高度期待來看待孩子的復健成果,多會讓孩子備感壓力,不但影響孩子的復健意願,還可能會破壞親子關係,因此提醒家長,就算孩子的某項成長指標進度較慢,只要給予耐心、正面回應或透過於遊戲中引導,讓親子關係得以維繫,都比疾言厲色還能夠對孩子的各項發展與行為矯正產生正面的效益。

2 thoughts on “W型坐姿,好還是不好”

發佈回覆給「匿名訪客」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