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是否能健康發展良好的 情緒調節 能力,是許多家長在面對 3C 使用時最擔心的問題。2022 年美國密西根大學的一項大型縱向研究,追蹤了 422 名、年齡 3~5 歲的幼兒,評估父母使用手機或平板安撫情緒的頻率,並觀察孩子在後續半年中的執行功能與情緒反應性變化。研究結果發現,若父母經常以 3C 作為快速安撫方式,孩子後續的情緒反應性較高,執行功能表現也相對較弱。不過,必須注意的是,這項研究並未分析孩子實際觀看的內容,而是僅記錄「是否用 3C 安撫」及「使用頻率」,因此反映的主要是安撫策略本身,而不是科技產品本質的影響。
情緒調節受影響不代表不能用 3C,而是不能以安撫為目的
這項研究真正提醒我們的是:當 3C 被當成壓制情緒或快速止哭的工具時,幼兒會失去理解情緒、等待、冷靜的練習機會,也就不利於情緒調節能力的建立。因此,科技並非問題的來源;影響孩子的是「大人在什麼情境、用什麼方式提供 3C」。
經過設計的平板內容,可能成為情緒與認知能力的學習媒介
相較於單純以 3C 安撫,其他研究指出,若內容具教育目的,平板反而可能促進幼兒發展。
例如,Nicolaidou 等人(2022)為 4~6 歲兒童設計遊戲化 App,讓孩子練習情緒辨識與憤怒管理,多數幼兒能記住至少一種冷靜策略。Rojas-Barahona 等人(2022)則提出利用平板遊戲訓練學前兒童的認知控制、情緒識別與社交能力,目標在於協助發展,而非單純安撫。
這些研究顯示,科技本身不是造成問題的因素,關鍵在於內容是否具有結構性與目的性。
家長的陪伴仍是 情緒調節 的核心:必要時給 3C,可以這樣做
現實生活中,家長偶爾會遇到「孩子吵鬧得無法安撫、環境又不適合大聲處理」的情境,此時可能仍需要暫時使用平板。若真的不得不用,可以採取以下方式,避免讓孩子只是在被動轉移注意力:
- 給任務,而不是單純給影片
例如:完成一張著色畫、完成遊戲的一小關、找出故事裡的三個角色。 - 事後回顧,而不是讓內容一閃而過
可以問孩子:「剛剛故事裡發生什麼?」「你最喜歡哪一段?」「要不要唱剛剛聽到的歌?」
這能把 3C 從「止哭工具」轉為「互動與語言練習工具」。 - 提醒自己:這方法仍不宜常用
3C 任務只能是輕度緩衝,不能取代成人協助孩子命名情緒、練習冷靜方法、討論問題的過程。 - 多找機會陪孩子練習 情緒調節
無論是呼吸練習、畫出心情、說出「我現在很生氣」,或做感覺統合活動,
都比單純使用 3C 更能幫助孩子建立真正的情緒能力。
結語:當我們重視情緒調節,3C 就能不只是安撫工具,而是成長的媒介
手機和平板並非天生不適合幼兒,而是需要被正確使用。當大人只為了止哭而給 3C,孩子自然難以建立情緒調節能力;但若內容經過設計、使用方式有目標、家長願意陪伴與回顧,科技反而能成為幼兒的學習工具。
最重要的是:
科技不能取代親子互動,而情緒調節能力,永遠來自真實的陪伴與練習。
延伸閱讀: 手機對學習的正面觀點
Reference
Coyne, L. W., Thomas, C. L., Beidas, R. S., Hiller, R. M., Guerra, N. G., & Reid, M. J. (2022).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use of mobile devices for calming and emotional reactivity and executive functioning in children aged 3 to 5 years. JAMA Pediatrics, 177(2), 179–186.
Rojas-Barahona, C. A., Bustos-López, M. J., Cabezas-Aravena, P., Carrillo, C., Contreras-Huerta, L. S., Farkas, C., Ferreira, R., García-Huidobro, D., Luarte, A., & Rosas, R. (2022). The effectiveness of a tablet-based video game that stimulates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social skills in developing academic skills among preschoolers: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rials, 23, 9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