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是要打招呼,不是要打人

小惟一進到親子館,看到好玩的遊樂器材和許多小朋友,一溜煙地就鑽入人群中。不一會兒就傳來「唉唷!」「你幹麻打人!」的驚叫聲,媽媽以為小惟被打,衝上前一看原來是幾個小朋友被小惟打到了。媽媽除了跟幾位小朋友及家長說抱歉外,其實對於小惟的行為感到很困擾。小惟每次想要跟別人玩都是用打人的方式,甚至面對喜歡的老師及小朋友,也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打過去,看到別人被打哭,小惟笑得更開心了。老師總覺得媽媽沒有把小惟教好,媽媽卻感到委屈,總覺得小惟不會控制力量。直到職能治療師告訴媽媽這是「本體覺」整合不良的問題,媽媽才鬆一口氣。

所謂的「本體覺」指的是我們的身體可以自然地感覺到手、腳等身體部位的位置,所以抓頭、拍手等動作自然而然就可以做得到。而「本體覺」出狀況的孩子,大腦無法建立身體的「地圖」,因此不知道手腳的正確位置,因此遇到要關門、放椅子、拍別人肩膀等動作時,總是誤判手的位置,於是無法產生適當的力量來執行動作,所以才會有「總是在打人」的感覺。除了「打人」的症狀,「本體覺」整合異常的小朋友還有幾項問題:

  1. 玩兩手協調的遊戲(如組裝積木或打電動玩具)必須要兩眼注視著手,不然一定表現不好。
  2. 做體操時會比別人慢半拍。
  3. 進大肢體動作遊戲(如木頭人、紅綠燈)時動作會很笨拙,讓人覺得很好笑。
  4. 把玩具放到盒子裡時常會放不準。
  5. 關門或放椅子時特別大力。
  6. 走路常跌倒或撞到桌椅。
  7. 單腳站的表現比同年齡來得差。

面對「本體覺」整合異常的小朋友,除了立刻請求職能治療師協助外,在親子館及家裡可以進行幾項遊戲:

  1. 小狗爬:利用爬行可以給四肢重量刺激,提供本體覺訊息,爸爸媽媽也可以稍微壓在孩子身上,變成「蝸牛殼」給予孩子阻力,這樣更增加本體覺刺激。
  2. 小牛耕田:孩子先以爬行姿勢停住,爸爸媽媽把孩子的腳踝拉起,孩子必須用雙手撐住身體爬行。當腳踝的高度越高,雙手得到的刺激也越大,這對於雙手力量控制不當的孩子有極大的幫助。當孩子無法以此方法爬行時,可用停在原地撐住身體的方式練習(類似倒立的方法),一樣可以提供本體覺刺激。
  3. 拍球:給孩子一顆籃球,可以先用雙手一起拍,當孩子會拍後改為單手拍,甚至可以訓練雙手交互拍球。拍球的過程中,球的反彈是對孩子施力大小的最好回饋,當孩子的力量太大,球會彈的太高而拍不到,因此孩子會知道要減少拍球的力量,藉此訓練孩子對力量的控制。
  4. 攀爬:可以讓孩子進行攀岩或攀爬架子的活動,過程中也提供了大量的本體覺刺激。攀爬時應鼓勵孩子準確且慢速的爬行,不要求速度,而是要要求每一步都爬的穩定而準確。

「本體覺」整合異常的孩子,除了力量及動作的問題外,也會造成「肌肉張力」偏低的現象,也就是肌耐力不足,常會出現彎腰駝背、坐姿不正、走路容易疲勞、寫字容易手痠等現象,對於孩子的學習及人際關係都會造成影響。如果孩子有這樣的現象,建議應該立刻帶孩子前往復健科求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