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旋轉霓虹燈,認識前庭覺

  活潑、好動的小惟今年三歲,平時喜歡爸爸開車載他兜風,他喜歡看著車外景物。那一天他看到路邊理髮廳的旋轉霓虹燈,回家後便開始模仿,沒想到小惟竟然愛上了這樣的遊戲,而且「百轉不暈」,媽媽在旁邊都看了頭暈了,小惟卻一點也沒有要休息的跡象,爸爸原來以為只是小惟愛模仿,但是給醫生看過後才得知,原來小惟有感覺統合「前庭整合」的狀況。

  前庭系統是感應我們頭部移動而協助姿勢平衡的主要系統,它們位於眼睛後方、耳朵裡面,所以左右兩邊各有一組,也就是「耳蝸」、「三半規管」等構造。當我們頭部有移動時(也就是頭和地心引力有交互作用,像是坐車、跳高等),三半規管中的液體會流動,進而把這樣的訊息傳遞到大腦解釋,了解我們的移動方向,所以才能得知我們是否快要跌倒,也因此我們才能夠調整姿勢、維持平衡。前庭系統有助於我們調節身體各處的肌肉張力,產生自主的反應動作,像是有些孩子跌倒卻不會用手去撐,或許媽媽會責怪她不小心或不知道保護自己,其實這就有可能是前庭系統出了問題。當孩子跌倒時,前庭系統必須能夠感應到一個向前、向下的速度刺激,並且根據速度快慢,大腦才可以通知雙手要以多快的速度伸出去支撐,進而判斷雙手的力量是否足夠,才能在平時讓血液攜帶養分讓肌肉更為有力。當前庭系統出現狀況時,就無法如此精確地感應跌倒時的速度,因此也就容易判斷錯誤,不是手來不及伸出去,就是手伸出去了卻無力支撐,造成鼻子先著地。

  為什麼前庭系統會出問題?目前醫學界仍無法找出確實的原因,然而從教養過程中,可以發現幾點因素影響著孩子的前庭發展:

  • 過度保護:現在家庭孩子生得少,莫不給予百分之百的疼愛,然而過多的疼愛與保護,反而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有些父母擔心孩子受傷,因此把孩子總是放在床上或遊戲床中,使得孩子活動空間受到限制,因此無法得到足夠的速度刺激。
  • 限制活動:感覺統合的發展視與身俱來的,就像是我們會肚子餓找東西吃一般。孩子的大腦缺乏前庭訊息,因此會「命令」孩子要多動,因此孩子就會表現出活潑、好動的現象,如果此時家長覺得孩子太好動而要求他坐下來,這反而使他沒有得到足夠刺激,整個人會顯得更為急躁、不安,無法好好地靜坐。因此職能治療師常建議幼兒園所的老師,如果發現孩子需要前庭刺激而無法遵守生活常規,千萬不要用罰站等靜態方式處罰,反而可以讓孩子跑腿,或協助老師收東西等方式,讓孩子在規範中獲得前庭訊息,進而可以坐下來好好學習。

  前庭系統整合不良的孩子總是會顯得比其他孩子來的活潑,對凡事充滿好奇,衝動性強,常想到甚麼就說甚麼,無法「三思而後行」。而這樣的孩子若沒有父母仔細觀察或治療師的詳細評估,常容易被誤診為「過動兒」,而接受其他的藥物治療或行為心理治療。目前對於好動的兒童,除了兒童心智科外,就是復健科可以提供協助了!這兩個科別的不同在於介入的層面不同,前者屬於心理、情緒層面,後者則著重在兒童神經生理的發展,所以必須由專業醫學人員的協助,才能夠分清楚是「過動」,還是「好動」,絕對不像是我們可以清楚分辨「肚子餓」和「肚子痛」那樣的簡單。

  要讓孩子前庭系統整合,其實在生活中就可以進行:

  • 浴巾鞦韆:把拔馬麻各抓住大浴巾兩角,讓孩子躺在中間,父母輕輕搖晃浴巾,讓孩子就像在做盪鞦韆一般,較大的孩子則可以做在浴巾中間,不僅獲得前庭整合,還可以訓練肌肉平衡反應。一般感覺統合訓練與治療會強調懸吊系統,但懸吊系統的主要目標就是提供速度刺激,因此不見得每個家中都要掛鞦韆,利用浴巾就可以做到相同的效果。
  • 旋轉椅:前庭刺激包括前後、左右與旋轉的速度刺激,而正如一開始所提的小惟,就是需要旋轉的刺激,一旦他發現旋轉的刺激更能夠提供大腦足夠的訊息,於是他就一轉再轉,百轉也不厭倦。與其讓小惟自行旋轉所可能帶來的跌倒危險,治療師常會建議利用旋轉椅(辦公椅)來訓練孩子。讓孩子反坐在椅上抱緊椅背,由家長旋轉,速度以孩子可以接受,且保證安全之下進行。旋轉時可以讓孩子練習歌唱、詩詞或童謠等,根據感覺統合理論,旋轉刺激可以提高孩子的警覺度,專注力因此提升。
  • 活動空間:孩子尋求感覺統合刺激,就像我們累了會想睡覺一樣,這是出自於體內的「內驅力」,因此只要給孩子一個適當的遊戲活動空間,注意安全與清潔,孩子自然會玩適合自己需求的遊戲,而這也是感覺統合最好的訓練方式,因為「感覺統合」的重點在於「統合」,唯有孩子願意接受的刺激,大腦才會統合,因此孩子自行選擇的遊戲,就是感覺統合訓練的最佳遊戲。

  進行前庭活動時必須避免過度刺激,當孩子臉色發白、嘴唇顏色變淡、反應變慢,甚至是想吐,這就是刺激過度的現象,最好讓孩子立刻休息。

1 thought on “旋轉霓虹燈,認識前庭覺”

發佈回覆給「preOfficer」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