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
0

教孩子學會同理,鼓勵真實表達

這是我小學時發生的一件事情,如今回想起來,仍然讓我受益匪淺。那是一堂讓我印象深刻的美勞課,作業是看著鏡子畫自畫像。對於我們這群孩子來說,這樣的任務新穎而有挑戰性,但也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畢竟,如何準確地畫出「自己」對於我們年幼的心智來說,是一件既抽象又具難度的事情。儘管如此,我和同學們仍然認真地嘗試用手中的畫筆勾勒出屬於自己的模樣。

當時的課堂氣氛很安靜,大家都專注在畫紙上揮灑創意。每個人看著鏡子中的自己,努力捕捉那些熟悉又陌生的細節:眼睛的形狀、嘴巴的弧度、甚至是髮型的走向。完成作業後,我感到既輕鬆又滿足,便將畫作擺到一旁。這時,我和兩個男同學開始隨興地在圖畫紙的背面進行塗鴉。我們的創作並沒有任何特定目標,純粹是為了娛樂和消遣。

塗鴉的內容逐漸變成一個奇怪的臉譜:大而不對稱的眼睛、誇張的嘴巴和奇怪的線條,構成了一個滑稽又有些荒誕的形象。我們在創作過程中笑得前仰後合,完全沉浸在這場即興的創意活動中。這幅臉譜並不屬於我們三人中的任何一個,而是共同完成的一件作品。對我們來說,這只是一次單純的創作發揮,我們從未考慮過它可能會對他人造成什麼影響。

然而,這幅看似無害的創作意外地引發了一場風波。其中一位同學突發奇想,將這張臉譜畫拿給班上一位女同學看,開玩笑地說:「這好像你!」我當時也沒多想,甚至還附和地笑了幾聲。然而,那位女同學顯然被這句話深深刺傷了,她當場哭了起來,並跑去向老師訴說委屈。

老師很快找我們三人談話,他的表情嚴肅而冷峻。他問我們:「如果別人這麼畫你,你會有什麼感覺?」我毫不猶豫地回答:「很好笑啊!」對當時的我來說,這是個輕鬆的問題,並未多加思考自己的回答是否恰當。然而,老師顯然對我的回答感到失望,他希望我們能意識到,這樣的行為可能會對他人造成傷害,而不只是單純的「好笑」。

多年以後,這段經歷仍然常常浮現在我的腦海裡。我不斷反思,為什麼當時的我無法立即理解這件事情的嚴重性?為什麼我會覺得這只是個無傷大雅的玩笑?或許,那時的我們缺乏對他人感受的敏銳度,也不懂得如何去換位思考。然而,這段經歷讓我認識到,真正的問題不僅僅是孩子缺乏同理心,更是我們成人在教育方式上的盲點。

當時的我並未因為這件事學會同理心,相反地,我學到的更多是如何迎合大人的期望。那句「很好笑啊」的答案,雖然是我當下的真實感受,但它卻並非老師所期待的「標準答案」。老師的表情告訴我,我的回答是「錯誤」的,而這樣的互動讓我在未來類似的情境中,開始學會揣摩大人的想法,說出符合他們期待的答案。這種迎合的模式,不僅阻礙了我的真實表達,也讓我逐漸習慣以表面的「正確性」來掩蓋內心的真實想法。

這段經歷成為我後來作為兒童職能治療師的重要啟示。許多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感受時,顯得猶豫甚至抗拒。他們並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感受,而是害怕說出來後被批評或否定。他們可能選擇沉默,或是以敷衍的方式應對,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這樣的模式久而久之,會讓孩子失去對自我情緒的探索,甚至喪失真實表達的勇氣。

我們作為家長或教育者,應該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首先,我們需要調整對孩子的期待,停止過度追求「標準答案」。每個孩子的回答或許不盡完美,但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值得被接納和尊重。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即使答案與大人的期待不同,只要是真心表達,就應該得到鼓勵。

其次,我們需要學會以更開放的方式與孩子對話。例如,當孩子做出某些行為時,與其直接問:「你為什麼這麼做?」不如嘗試問:「你當時在想什麼?」這樣的提問更具有引導性,也能幫助孩子感到被尊重,從而更樂於分享內心的想法。

此外,營造一個安全且包容的環境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才能感到放鬆,願意真誠地表達內心的感受。遊戲和故事是一種很有效的工具,能幫助孩子在自然的互動中說出自己的情緒。例如,有一次,我讓一名孩子畫出他當天的心情。他畫了一片藍天,但角落裡卻藏著一小片灰色的雲。我問他:「這片灰色的雲代表什麼呢?」他停頓了一下,然後回答:「它是準備發射閃電的雲。」從他的回答中,我明白這片灰雲象徵著他心中的憤怒或挫折感,一種隨時可能爆發的情緒。透過這樣的互動,不僅幫助我們理解了他的感受,也讓他學會用一種具象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情緒。這種情緒的具象化,不僅讓他更能掌控自己的情緒,也讓我們能夠更好地提供支持與引導。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獨一無二的。有些孩子擅長用語言表達,而另一些孩子則可能更喜歡透過圖畫、音樂或肢體動作來傳遞內心的感受。作為陪伴者,我們應該接受並欣賞這種多樣性,而不是試圖將所有孩子都套入同一個框架。

如果能回到那堂美勞課,我希望當時的我能夠更敏銳地察覺到那位女同學的感受,並真誠地向她道歉。我希望能從那次事件中學會什麼是責任與同理,而不是僅僅為了迎合大人的期望而給出「正確」的答案。然而,正因為時間無法倒退,這段經歷才成為我人生中重要的學習契機。

它提醒我,真正的教育不僅是幫助孩子學習技能,更是教會他們如何理解他人、表達自己。作為成年人,我們應該以包容和開放的心態陪伴孩子,讓他們在錯誤中成長,在表達中找到自信。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才能成為一個懂得尊重他人、擁有同理心的人,也能夠勇敢地說出自己的聲音。

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完美的答案,也沒有固定的模式。我們要做的,是陪伴孩子探索屬於他們自己的道路,幫助他們找到內心的平衡與力量。這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