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先懂孩子,再懂教

當孩子呱呱墜地,父母的生命便多了一份牽掛與希望。每一位父母都期待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甚至贏在起跑點上,成為備受矚目的明日之星。這樣的期盼,是每個父母自然的心願。然而,在追求成功教養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句俗諺:「三歲定終生」。這句話乍聽之下似乎帶著某種宿命的色彩,暗示著幼年時期的行為和特質,會深刻影響孩子的一生。雖然這句話並沒有嚴格的科學根據,孩子的成長與變化充滿了多種可能性,但它卻提醒我們,早期的教養與引導,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這種提醒,意在讓我們用更積極的態度去參與孩子的成長旅程。

從孩子的出生開始,父母就承擔起了多重的責任和期許。我們希望用愛與耐心去塑造一個更好的未來。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擁有自己的「先天氣質」和獨特的性格。有些孩子在困難面前會表現出驚人的堅持與毅力,有些則能夠在細微的事物上集中注意力;有些孩子對世界充滿無盡的好奇心,而有些則內斂敏感,容易感傷。這些天生的特質,是孩子對外界環境做出反應的基礎。

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氣質特徵,而一味地將成長期望套在他們身上,往往會造成不必要的壓力和矛盾。例如,一個天性敏感、內向的孩子,可能會在過於嚴苛的環境中顯得焦慮不安。相反,若父母能夠細心觀察孩子的特質,理解他們的需求,便能給予適合的引導與鼓勵,幫助他們發揮潛力。理解是愛的起點,也是一切教育的根基。沒有這份理解,教養就會流於形式,甚至可能產生反效果。

還記得有一位家長的故事:她的孩子從小就喜歡跑來跑去,一刻也停不下來。一次,她在廚房忙碌,孩子看見了,馬上想幫媽媽搬來小椅子,但卻在奔跑中摔倒了。當時,媽媽的第一反應是責備孩子不小心。事後回想,她才意識到,孩子的動作源於體貼與關愛。這樣的情境提醒我們,若父母不能透過理解去看待孩子的行為,很容易因為誤解而傷害到他們最純真的情感,讓他們變得畏縮甚至喪失自信。

理解孩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為了更好地掌握孩子的特質與潛能,我們除了用心觀察,還可以藉助各種科學化的測試與評估。這些工具可以幫助父母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但必須注意,測試的結果只是參考,而非絕對的答案。孩子的成長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包括環境、文化、教育模式和營養等。我們不能僅憑幾次測試就給孩子貼上標籤,而應該用這些參考信息來更好地支持和引導他們的成長。孩子的成就,往往不取決於單一的基因或測試分數,而在於後天的教養、引導與環境的支持。

先懂孩子,再懂教

那麼,如何安排孩子的學齡前教育呢?在我十多年的觀察和經驗中,發現早期教育最應該關注的是孩子基礎能力的建立。語言能力、美學感知、邏輯思維、創造力,這些都是奠定孩子未來學習能力的重要基礎。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領導力的培育。根據研究顯示,未來社會所需的能力不再僅僅是讀、寫、算,而是更多地偏重於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

可惜的是,許多教育體系仍傾向於讓孩子單向地接收信息,導致他們缺乏批判性思考和表達的能力。一些孩子進入小學後,對於課堂內容感到枯燥乏味,變得不專注,學習效率低下。為此,父母在為學齡前孩子選擇課程時,應著重於能激發孩子興趣的教學方式,而非單純的知識灌輸。遊戲化的教學方式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透過遊戲,孩子可以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興趣,使學習成為一種享受,而非一種負擔。

此外,小班制的教育形式也有助於孩子的成長。在小班制中,孩子們更容易進行互動和討論,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分享與競爭,並從同儕的反饋中獲得成長。這些經歷為他們未來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齡前的這段時間,若能以愛和理解為基礎,培養孩子的核心能力,他們未來的學習將更加輕鬆而有成效。

「 先懂孩子,再懂教 」,意味著我們需要細膩地去感受他們的情緒,去傾聽他們的需求。當我們真正理解了孩子的內心,才能夠因材施教,給予他們真正的支持和引導。教育不是控制,也不是強迫,而是一場愛的引領,是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旅程。唯有懂得孩子,我們才能真正懂得如何教,如何以愛為舟,帶他們渡過人生的每一個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