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看到一篇2010年的研究,結果讓我忍不住瞪大眼睛——原來閱讀書籍、寫字、用電腦,和近視的關聯,比起看電視還要高!這個發現,直接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於是我開始翻找更多文獻,想知道孩子的閱讀、滑手機、用電腦、看電視,到底跟近視的關係有多大,還有家長到底該怎麼管。123
不同媒體,距離差很多
有研究發現,看電視和近視之間的關聯其實不大。因為大部分人看電視的距離夠遠,眼睛不用一直緊繃對焦,就不像看書或用手機那樣累(Czepita et al., 2010)。可是,一旦換成書本、平板、電腦螢幕,情況就完全不同了。近距離的聚焦讓眼睛肌肉長時間緊繃,時間久了,眼軸就可能被「拉長」,近視風險就上來了。尤其手機和平板,螢幕小、距離近,用的時候還容易整個人往前傾,這是雙重壓力。
姿勢,其實是隱形殺手
說到姿勢,文獻特別指出「一尺一拳一寸」原則概念:眼睛離書本一尺(約33公分)、胸口離桌子一拳、手指離筆尖一寸(約3.3公分)。當閱讀距離超過33公分,近視的風險會下降(Jiang et al., 2022)。反過來說,如果孩子喜歡趴在桌上看,或者書本離眼睛不到30公分,就像在幫近視按快轉鍵。
使用時間,越長風險越高
不管是看書、用電腦還是滑手機,只要連續近距離用眼超過30分鐘,眼睛就像「超時工作」一樣,需要休息。最新的系統回顧分析指出,每天多用螢幕1小時,近視風險會增加21%。而且從1小時到4小時,是風險飆升最快的階段,超過4小時雖然還會增加,但速度稍慢(Ha et al., 2025)。這表示,如果孩子每天用螢幕時間控制在1小時以內,真的會安全很多。
戶外時間,眼睛的「放假日」
IMI臨床指南也提醒,戶外時間是延緩近視的關鍵。每天至少兩小時的戶外活動,不只是看遠方讓眼睛放鬆,光線和開闊視野也可能對眼球有保護作用(Gifford et al., 2019)。但要注意,對已經近視的孩子來說,戶外時間是延緩惡化,不是讓近視「回頭」。
綜合建議
- 控制距離
- 看書、寫字:至少33公分
- 手機、平板:比書本更遠
- 電視:螢幕對角線的3倍距離以上
- 限制時間
- 近距離用眼30分鐘,休息30秒,看向遠方
- 螢幕總時間最好不超過1小時(尤其低年級)
- 每天戶外活動2小時
- 姿勢端正,光線充足
- 避免趴著、歪著看書
- 早期警覺
- 常瞇眼、皺眉、靠很近看東西,就該安排檢查
其實近視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長期用眼習慣累積的結果。距離、姿勢、時間,加上戶外活動,這四個環節抓好,孩子的眼睛就能多看幾年清晰的世界。
參考文獻
Czepita, D., Mojsa, A., Ustianowska, M., Czepita, M., & Lachowicz, E. (2010). Reading, writing, working on a computer or watching television, and myopia. Klinika Oczna, 112(10-12), 293–295.
Gifford, K. L., Richdale, K., Kang, P., Aller, T. A., Lam, C. S., Liu, Y. M., Michaud, L., Mulder, J., Orr, J. B., Rose, K. A., Saunders, K. J., Seidel, D., Tideman, J. W. L., & Sankaridurg, P. (2019). IMI – Clinical management guidelines report. 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60(3), M184–M203. https://doi.org/10.1167/iovs.18-25977
Ha, A., Lee, Y. J., Lee, M., Shim, S. R., & Kim, Y. K. (2025). Digital screen time and myop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JAMA Network Open, 8(2), e2460026. https://doi.org/10.1001/jamanetworkopen.2024.60026
Jiang, D., Shi, B., Gao, H., Guo, Y., Zhou, S., & Zhang, Y. (2022). Associations between reading and writing postures and myopia among school students in Ningbo, China.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10, 713377. https://doi.org/10.3389/fpubh.2022.713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