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孩子是真笑還是假笑?給 雷特氏症 家長

這二十多年來,我最喜歡的事情之一,就是逗小瑜笑。她的笑容,總讓我覺得所有辛苦都值得。那是一種父母最單純的快樂──孩子的笑,好像能沖淡所有的疲憊。但也因為陪伴得夠久,我開始慢慢發現一件事:小瑜有時候在聽到某些音樂時會露出笑容,甚至發出笑聲,但那一刻,我會忍不住問自己:「她是真的開心嗎?還是那只是身體的反射動作?」 雷特氏症 的孩子,因為腦部發展的特殊性,他們的臉部動作有時會受到腦幹自發性放電的影響。這種情況下,嘴角的上揚、甚至「笑」的表情,可能不是因為快樂,而是神經訊號誤發導致的肌肉動作。


我記得第一次意識到這件事,是在一次音樂時間裡。我播放她最喜歡的那首活潑旋律,她的臉上露出熟悉的笑,但同時,我注意到她的呼吸變急促、眼神有點發散。那一刻我才想到:或許這不是喜悅,而是一種「被刺激」的生理反應。

在2013年,有篇專門探討 雷特氏症 孩子的面部表情是否能反映真實情緒的研究。研究團隊運用臉部動作編碼系統(FACS)觀察29位雷特氏症女孩在不同音樂刺激下的臉部反應。當中有一項刺激叫作「活潑音樂」,指的是由家長挑選、他們認為能讓孩子開心、活躍或改善情緒的音樂。這些音樂不一定有相同的節奏或風格,而是根據每位孩子的喜好與日常反應個別化選擇。

結果顯示,當孩子聽「活潑音樂」時,出現了最多的笑容與正向表情,看似最能引起情緒反應。然而,研究者也發現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假笑」──嘴角上揚,但沒有眼角皺紋或其他與情緒一致的生理反應。這些笑容可能來自腦幹的自發活化,而非真正的快樂。不過,真笑仍然比假笑多出約兩倍,這意味著活潑音樂確實能引起孩子某種程度的情緒參與與愉悅反應,只是其中夾雜了非意識性的神經動作。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孩子的笑不一定等於開心。對於雷特氏症的孩子,笑容有時代表身體被刺激後的自然反應,而非心理上的愉悅。父母若能同時觀察呼吸、眼神、身體姿勢,就能更準確地判斷孩子的狀態。有時她不笑,但眼神柔和、身體放鬆,那反而是真正的安定與平靜。

我後來學會,不急著被笑容迷惑,也不因為孩子沒笑就焦慮。孩子的每一個表情背後,都藏著身體與情緒交錯的訊號。若我們願意花時間觀察與感受,就能更接近她內心真正的情緒。

對 雷特氏症 的孩子而言,情緒表達不一定透過語言或笑容,而是藏在細微的動作與呼吸節奏中。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用心去讀懂。也許有時那抹笑只是神經的反射,但當她靠在我肩上、靜靜地與我待在一起時,我知道,那份平靜與依偎,才是我們最真實的幸福。

Bergström-Isacsson, M., Lagerkvist, B., Holck, U., & Gold, C. (2013). How facial expressions in a Rett syndrome population are recognised and interpreted by those around them as conveying emotions.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4(2), 78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