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裡的「雞塊小跑者」
曾經跟家長約在一間親子友善餐廳評估孩子,那是一個拿著雞塊跑來跑去的小男孩。他大約三歲左右,小手緊握著雞塊,一邊小跑步一邊咬著,偶爾停下來看看別人,吃完後就自己跑回桌前再拿一塊。媽媽滿臉無奈地轉向我說:「老師,他 吃飯不專心 ,怎麼辦?」我看著這個孩子靈活地穿梭在餐廳與餐桌之間,忍不住笑了笑:「也許,他不是不專心吃飯,而是無法好好坐著吃飯。」
吃飯不專心 ?還是行為背後有其他原因?
在教養現場,我們常會輕率地用「專注力」來檢視孩子的行為。好像孩子不能安靜坐著、不能一次把飯吃完,就是「注意力有問題」。但事實往往不這麼簡單。像這位小男孩,他其實有吃飯,只是方式不如我們預期的「乖乖坐著慢慢吃」。
孩子 吃飯不專心 的行為,其實可能來自多種原因
有些孩子感覺統合尚未成熟,身體無法長時間維持靜態;有些孩子在「坐著吃飯」的經驗中,總是被嘮叨、被催促,導致他們對這段時間充滿壓力與抗拒。當我們只從「注意力不足」的角度切入,很可能會忽略孩子真正的感受與需求。

孩子外出吃飯坐不住,當下可以這樣做
那麼,當孩子在外面不肯坐好吃飯時,爸媽該怎麼辦呢?首先,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期待,不急著糾正,而是先觀察幾件事:孩子有沒有進食?吃的量還可以嗎?有沒有自己回到位置上?
如果孩子其實還是有吃,只是需要穿插一些走動,那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做:
- 將食物分小份提供,吃完再補,讓孩子形成「吃—活動—再吃」的節奏。
- 給孩子一張包覆感較高的椅子,幫助他穩定坐姿。
- 適時給予身體協助,像是吃飯前拍拍背、用小抱抱幫他安定情緒。
- 使用簡單的視覺提示或約定:例如吃三口才能起來一次,幫助孩子建立結構感。
這些做法不是要壓抑孩子的活動需求,而是逐步協助他延長吃飯時的靜態參與時間,讓「好好坐著吃飯」變得沒那麼困難。
育兒路上,專業的陪伴會讓你更安心
最後,我想對每一位正為孩子「吃飯不專心」感到焦慮的家長說:你真的已經很努力了。孩子坐不住、跑來跑去、邊玩邊吃,其實是許多發展中孩子的常見現象,不等於教養失敗,也不是你做錯了什麼。
當你覺得無力或懷疑時,不妨試著尋求職能治療師的協助。他們不只是幫孩子「練習坐好」,更擅長從感覺統合、動作發展、日常生活策略等層面出發,幫助孩子一步步建立合適的吃飯節奏與環境調整方案。
育兒路上,沒有人該獨自承擔一切。讓專業成為你信任的夥伴,陪你一起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可能性,而不是只看到「不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