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琪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小女孩,從學會走路的那一刻起,她便開始展現出異於常人的跳躍熱情。家裡的地板、戶外的階梯,甚至是遊樂場裡的鞦韆與沙坑,無一不是她跳躍的舞台。她能夠原地一跳再跳,從高處跳向低處,或是從一個地方躍向遠方,每次跳躍時,她的眼睛都閃爍著光芒,彷彿這個世界就應該是為了她而生動起來的。小琪的母親一開始只是認為女兒活潑好動,並未多作揣測。直到她三歲那年,幼稚園的老師在一次家長會中輕聲提醒——也許,小琪的行為不只是單純的活潑,而可能涉及感覺統合中的 前庭不敏感 問題。
經由職能治療師的進一步評估,發現小琪的確屬於對前庭刺激反應不敏感的孩子。對於她而言,跳躍的動作並不是出於單純的好玩或興奮,而是一種自我需求,一種為了讓大腦獲得足夠感覺訊息的自我調節方式。治療師耐心地向小琪的母親解釋:我們的大腦需要透過不同的感覺訊息來整合、處理,以便有效地運作。對小琪來說,單純的跳躍並不足以滿足她的大腦需求,必須設計特定的活動來進行系統性的刺激。
治療師開始設計一系列活動,帶著小琪進入一個充滿探索與成長的旅程。鞦韆,成為了她的第一個挑戰。小琪被安排趴在鞦韆上,雙手伸展,頭抬高向前看。鞦韆在治療師的推動下輕輕盪起,隨著弧度的加大,小琪的眼神逐漸由緊張變得專注,仿若一隻展翅欲飛的小鳥。這並不容易,她的母親時常緊張地站在一旁,心疼地注視著女兒的表情變化。每當小琪臉色發白,或是開始表現出呆滯、輕微頭暈時,治療師會立刻停止動作,並給她足夠的時間休息。這樣的過程,既是挑戰,也是培養耐力與適應力的一種訓練。
接下來是跳床,這是一項能夠有效提供更多前庭刺激的活動。小琪在彈力的支持下上下跳動,彷彿進入了一個無重力的世界。她的笑聲充滿了整個房間,這個過程讓她不僅釋放了能量,也獲得了更強烈的前庭訊息。每一次跳躍,每一次落地,都是她努力與大腦對話的時刻,讓自己更好地平衡、穩定。
俯趴溜滑梯則是另一種挑戰,要求她趴著從高處溜下。這種姿勢,經由研究證明能提供更強烈的前庭刺激。每次滑下時,她都得鼓起勇氣,因為俯視下的視野和普通滑行截然不同。小琪有時會猶豫,但在治療師的引導與鼓勵下,她逐漸學會了克服恐懼,甚至能從溜滑梯上大笑著滑下來。
然而,小琪的挑戰並不僅僅局限於治療室。日常生活中,她時常會在幼稚園的課堂上出現不自主的跳躍或全身亂動,讓老師們無所適從。治療師建議她的母親在上課前讓小琪跑操場三到五圈,透過這樣的運動刺激,大腦得到充分感官訊息後,小琪能夠稍微安靜下來,專注於學習。
小琪的故事是許多對前庭反應不敏感孩子的縮影。這類孩子往往會透過不自主的身體活動來尋求感覺刺激,容易被誤解為過動兒或不專心的孩子。實際上,他們只是需要更多的幫助和指導。小琪的母親不再僅僅是觀察者,她成為了治療過程中的重要一員。她學會了用更細膩的眼光觀察小琪的每一個進步,並用愛和耐心支持她每一次的努力。當她看見女兒在操場上奔跑,或是勇敢地從溜滑梯上俯衝而下時,那是一種無以言喻的欣慰和成就感。
父母與老師的觀察與支持至關重要。當孩子的行為異於常態時,應該及時尋求專業協助,以免錯失發展契機。小琪的故事告訴我們,每一個孩子的成長之路都有其獨特性與挑戰,只要我們願意以愛心、耐心和專業知識陪伴他們,他們就能在自己的世界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與步調,踏上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