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木 遊戲一直是幼兒成長過程中最常見的建構性遊戲之一。不只是玩具,更是一面鏡子,能反映出孩子在精細動作、認知、語言、社會互動等各方面的發展。對家長而言,了解孩子玩積木的方式與階段,不僅有助於掌握其發展狀況,也能引導更有意義的親子互動。
精細動作與 積木 建構的發展里程碑
精細動作是指手部及手指協調運作的能力。孩子在0-3歲間逐步從抓握、敲擊,到能準確堆疊小型物體,是精細動作穩定發展的證據。堆疊積木的能力特別能體現這一過程,從最初的單一動作逐漸過渡到協調性與目標導向性的建構活動。
Johnson(1933)在《The Art of Block Building》一書中,將兒童的積木建構發展劃分為七個階段:
- 攜走期(Carrying):僅搬動積木,未嘗試堆疊。
- 造塔期(Stacking):開始垂直或水平堆疊,探索積木的重力與平衡。
- 架橋期(Bridging):嘗試橫向連接積木,開始發展空間概念。
- 圍堵期(Enclosures):以積木圍出封閉空間,反映初步的規劃能力。
- 樣式對稱期(Patterns and Symmetry):開始出現圖案、對稱的排列,視覺與邏輯能力明顯增長。
- 命名期(Naming):對作品命名,顯示語言與象徵能力的提升。
- 象徵期(Representation):創作模仿生活物件的結構,積木成為個人經驗的象徵性延伸。
這些階段並非絕對與年齡對應,而是因人而異的歷程。觀察孩子所處的階段,有助於了解其發展重點與能力成熟度。
如何觀察 積木 遊戲中的發展表現
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觀察孩子的建構遊戲:
- 動作穩定度:是否能穩定拿取並疊放積木,代表其手眼協調與小肌肉控制的程度。
- 持續性與專注力:能否維持建構行為而不易中斷,反映其注意力與目標導向行為。
- 創造性與象徵性:是否會說出「這是我的房子」或「這是火車」,代表其語言與想像力的成長。
- 互動表現:是否與其他孩子一起協作建構、溝通、爭取資源,是觀察社會互動的重要時機。
家長在積木遊戲中的角色與陪伴建議
積木遊戲不只是一種「放牛吃草」式的自由活動,成人的參與與態度對於孩子的學習與探索具有顯著影響。以下是具建設性的陪伴方式:
1. 提供適齡的環境與材料
建議依年齡準備適量與不同形狀的積木,如原木單位積木、大型中空積木等,讓孩子能在安全與挑戰並存的環境中操作。
2. 尊重建構歷程,不急於給出標準答案
孩子在堆疊過程中或許會反覆拆建、出現不符合「常理」的結構,這些都是探索與試誤的寶貴歷程。成人不應急於糾正,而是觀察其思維與操作變化。
3. 引導而非主導
可藉由提問或描述來促進孩子思考與表達,例如:「你現在堆得好高喔,這是什麼建築呢?」、「如果多加一塊,會不會倒呢?」這樣的語言互動有助於語彙與邏輯推理發展。
4. 鼓勵與肯定具體表現
例如:「你剛剛把這兩塊積木對稱地放好,真的很厲害耶!」強調具體行為有助於建立孩子對操作過程的認知與信心。
5. 紀錄孩子的創作歷程
家長可拍攝照片、錄音,甚至與孩子一起為建構物命名與記錄,有助於增進語言能力,也讓孩子對自己的創作更有成就感。
結語
積木遊戲是孩子發展的重要媒介之一。從手部動作的成熟、空間概念的建立,到創造力與語言能力的展現,都可以在堆積木的過程中窺見端倪。家長若能細心觀察、適度引導,不僅能掌握孩子的發展程度,更能與孩子共創豐富的成長經驗。積木所堆疊的不僅是結構,更是孩子能力的階梯與親子間情感的連結。
Johnson, H. M. (1933). The art of block building (No. 1). John Day Company.
Wu, M.-C., & Chou, C.-L. (2017). A study of the blockbuilding play in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13(1), 69–94. (In Chinese)